※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Buddhism
標題

Re: [心得] 心 佛 眾生 三無差別

留言4則留言,2人參與討論
推噓1 ( 103 )
: 補充:佛教內道宗義對"一切唯心造"的詮釋差別 摘自《入中論善顯密意疏》096 講解:卻配格西 翻譯:扎西老師 2021-03-06 課程範圍:(法爾出版社)p295+7~p297-3 (慧炬出版社)p245+6~247-10 唯識宗再下來他要成立的主要有四點,第(1)個是成立外境有;第(2)個是成立三性當 中提到依他起、圓成實是諦實成立,遍計非諦實成立;第(3)個是究竟三乘;第(4)阿賴耶 識。這四個宗義和四個承許來講,各自都有它依據的教典,所依據的教典就各自引《解深 密經》當中的四段經文,所以,唯識宗依《解深密經》的四段經文來成立這四個承許。 中觀應成派對於《解深密經》所說的這四段經文,各別來講外境有、三性當中最主要 是要諍論有關於依他起是否為諦實成立,以及究竟三乘和阿賴耶識的這些經文內容,中觀 應成派會解釋為不了義經。要成立這四段經文是不了義經的話,可以各別藉由教典來成立 ,以及正理來成立。也就是以教、理來成立不了義的內涵。 以教來成立的話,中觀應成派在此處只有引三部經來說明不了義,因為在四段經文當 中,其中究竟三乘的說法,因為在龍樹菩薩所剛的《集經論》當中已經有廣引諸多的教典 詳細、清楚地說明,詮說究竟三乘是不了義的,因此,在此處就沒有再針對於究竟三乘, 為了成立它不了義而引其他的經文。 所以,主要三段經文是成立外境有的說法不了義的經文,以及三性當中依他起諦實成 立為不了義的經文,還有成立阿賴耶識的說法就是不了義的經文,所以,在此處就會各別 引三段經文來成立它的不了義。 首先針對於詮說無外境的宗,引什麼樣的經典來說明它是不了義呢? 首先就引了《楞伽經》。《楞伽經》當中說到,「如對諸病者,醫生給眾藥,如是對 有情,佛也說唯心。」這就是以《楞伽經》來成立宣說「無外境」這個說法是不了義的。 再下來是要說明阿賴耶識不了義,所以,也要引教典來成立詮說有阿賴耶識是不了義 的契經。後面是以什麼樣的經文? 一樣是《楞伽經》當中說到,「大慧問曰,佛於經中說如來藏....」的這一段來成立 阿賴耶識的說法是不了義的。 這個部分就會有一些比較詳細的內涵要作解釋,不然就會很容易產生誤解。因為在此 處是在解釋詮說常恆堅固的如來藏為不了義,怎麼可以拿來解釋阿賴耶識也是不了義呢? 這是因為佛宣說《如來藏經》當中詮說了常恆堅固的如來藏,他的密意所依是為了詮 說心之法性,而這樣一個密意的所依,也等同佛在講有關於阿賴耶識同樣的密意處。 所以,縱使佛在《解深密經》當中提到阿賴耶識,以及在《如來藏經》當中提到常恆 堅固的如來藏,在詞面上是有差別的,沒有錯!但是,佛在宣說如來藏,以及在宣說阿賴 耶背後的密意處完全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想要詮說心之法性、為了想要詮說空性的緣故, 所以,才會宣說《如來藏經》。也因此可以用同樣成立《如來藏經》為不了義的這段契經 拿來成立佛宣說阿賴耶識也是不了義的。 所以,在成立佛詮說如來藏是不了義的這個經文,就是在這裡說到,「又曰,大慧問 曰,佛於經中說如來藏,謂彼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 」這一段。 其實這一段經文來說,是大慧菩薩在請問如來,佛在《如來藏經》裡面說到「自性光 明,本來清淨,並且常恆堅固的如來藏,在一切有情相續中皆有。」而這樣的說法,與外 道所說的神我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所以,如來針對於大慧菩薩的請問,因此,才回答到有三點: (1) 密意處,也就是如來為什麼要宣說如來藏,衪的密意處是什麼?是因為想要宣說 心之法性(心之空性),暫且宣說如來藏。所以,如來宣說如來藏的密意所依(或密意處), 是源自於他想要宣說經文法性──空性。 (2) 密意之所為(所為義),為何要宣說如來藏的所為義?是因為想要去除凡夫對於無 我心之法性不了知,聽聞之後會生起恐怖,再加上為了能夠調伏攝持過去有串習外道見者 ,為了這樣的有情能夠漸次引導的緣故,所以,宣說如來藏,這就是所為義。 (3) 如言執義有所妨難,也就是如果直接的如言執義的話,會有什麼樣的能害(過失)? 藉由這三點來說明,佛宣說《如來藏經》當中詮釋如來藏是不了義的。同樣地,佛宣 說阿賴耶識也是等同在剛剛提到的那三點,就是密意處、所為以及如言執義有所妨難,也 是具有這三點,因此,也可以成立宣說阿賴耶也是不了義經。 今天應該是要從第三個如言執義有所違害的這一點來講。我們再複習一下上次提到的 兩點,(1)密意之所依;(2)密意之所為。 所以,就從「如來解釋」這邊。如來怎麼回答呢?「謂如是說者非如實言,故與外道 之神我不同。」所以,如來解釋說到,《如來藏經》不可如言而取,所以,跟外道所說的 神我不同。 所以,第(1)個就提到密意的所依。其密意之所依是空性、無相、無願,法無我性。 密意所依如果要講得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說,如來所思、所想之處。如來宣說如來藏 ,衪背後所思、所想之處就是心之法性。但是,如來雖然衪真正想的心之法性,但是,所 對的對象是不堪為顯示的對象,這時候,就沒有辦法將衪真正內心所思、所想之處將它完 全的闡述出來。這時候,他只能宣說如來藏。 第(2)個提到密意之所為,就是他的目的是什麼? 這裡有提到兩點,1.為除愚夫之無我恐怖,這是第一點。也就是對於不堪能了知心之 法性的對象,他聽到心之法性、空性的內涵會生起恐怖;2.「為引攝著我之外道」(引攝 執著有常我的外道),或者「曾習彼見之有情」(有串習過這樣見解的有情),令彼漸次 入真實義(為了漸次引導他們入於真實義、說明心之法性的內涵),故暫且說有常恆堅固 之如來藏。 因此,佛有特別說到,不管是現在或未來之菩薩,不應於此妄執為我也。就是說,不 應該聽到《如來藏經》以後就如言執義而妄執為我,此義是說,如言執著則與執著外道神 我相同,故不應如言執著。 所以,再下來是要講第(3)點── 【如言執著之妨難,謂如言而許,則與外道之神我無別。】 在前面提到當宣說《如來藏經》的時候,如果因為聽聞《如來藏經》所詮說的如來藏 ,並如言執義的話(也就是執一切有情相續當中果真有這樣的如來藏),會有怎麼樣的違害 ?會有怎麼樣的過失? 他說,「則與外道之神我無別」,除此以外,是否也會因此就成立其實每一個有情都 已經成佛?因為在每一個有情的相續當中都有一尊佛,就是如來藏的解釋,如果如言執義 的話,就會有這些違害、這些過失。 【此等已於餘處廣釋。】 「餘處」指的就是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宗大師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當 中已經詳細地說明,所以,此等就略說而已。 像剛剛提到如來藏的說法,就是一切有情相續當中,皆具有「自性光明,本來清淨, 恆常、堅固,並且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如來」,只是他被障垢所蔽,所以,稱為如 來藏。這樣的說法除了《如來藏經》當中所說的以外,還包含在《指鬘經》。 《指鬘經》是佛調伏一開始調化有情指鬘,佛調化時也說到這樣的理論,就是,有情 相續皆有一尊如來。所以,也提到了如來藏的說法。所以,在《指鬘經》當中也說到這個 道理。要成立《指鬘經》所說,或《如來藏經》所說的如來藏是不了義的,主要是依據《 楞伽經》,《楞伽經》就是剛剛所念的大慧菩薩請問的那一段。 一般而言,因為《楞伽經》經文的內容非常地多,所詮釋的內涵也相當的廣,所以, 要取他的究竟意趣是不太容易的。 就像《楞伽經》當中明說到,無外境的道理、遮止外境。但是,他在遮止外境以後, 他又說到了這個說法是不了義的。所以,接著說到「如對諸病者,醫生給眾藥」這一個。 所以前面說到無外境,後面又說這是不了義。所以,到底哪一個才是他真正的究竟意趣, 是不容易了知的。 《十地經》也相同,《十地經》的經文也相當廣,所以,《十地經》當中要抉擇出哪 一個說法才是它的究竟意趣也不容易。所以,此處宗大師就是在抉擇這些經文。 【《釋論》(《入中論自釋》)曰,「彼經(《楞伽經》)又云,『大慧!空性、不生、不二 、無自性相,皆悉遍入一切佛經。』」】 我們主要依據《楞伽經》來成立其他的經典所詮說的、唯識宗所詮說的一些內涵是不 了義。所以,彼經又云(《楞伽經》)當中又說到,「大慧!空性、不生、不二、無自性相 ,皆悉遍入一切佛經。」所以,在《楞伽經》有說到這樣的一段文。接著包含在前面提到 唯識宗承許,依他起和圓成實是諦實成立等等的承許來講,都是不了義。 因為在《楞伽經》當中佛對大慧菩薩說到,空性、不生、不二,或無自性相,皆悉遍 入一切佛經(就是一切佛經當中都有這樣的內涵)。 【又曰(《入中論自釋》又說到),「是故如是行相契經,凡唯識師計為了義者,已由此教 顯彼一切皆非了義。」】 《入中論自釋》就說到,「如是行相契經」(上述所說帶有這些內涵行相的經文,主 要就是四段經文),凡是唯識師承許為了義的,已由此教顯彼一切皆非了義。 所以,在《入中論自釋》最後提到,「是故如是行相契經,凡唯識師計為了義者,已 由此教顯彼一切皆非了義。」其中「此教」指的是《楞伽經》;「顯彼一切」的「一切」 在前面有提到,唯識宗所認為了義的契經,主要就是《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有四段經文,四段經文各別提到無外境、三性、究竟三乘,以及阿賴耶 識這四段經文。所以,顯示這一切皆非了義──藉由《楞伽經》來顯示。而且在藏文就是 說,有現前,或清楚地顯示出來。 如果我們回到前面來看,其實《楞伽經》只有三段的經文來顯示唯識宗所計為了義的 契經是不了義的。哪三段經文呢? 一開始時引到,「如對諸病者,醫生給眾藥。」的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是針對於唯識 宗引《解深密經》來詮釋無外境的說法。這段經文是針對於第一段經文所引是為了成立無 外境的說法是不了義。 第二段經文就是《楞伽經》當中提到,佛在《如來藏經》所說是不了義,就是「大慧 問曰....」這是第二段經文。所以,引《楞伽經》的第二段經文來成立如來藏或阿賴耶識 是不了義的。 第三段經文就是「《釋論》曰,『彼經又云,空性、不生、不二,或無自性相,皆悉 遍入一切佛經』」這一段經文也是《楞伽經》的經文,這段經文就是為了要成立佛說到, 依他起、圓成實為諦實成立是不了義的。 所以,這三段經文就是要顯示唯識宗依據《解深密經》的三段經文所說的是不了義。 因為還有一段(解深密經說究竟三乘,然而究竟三乘為不了義),就像我們剛剛說的究竟三 乘因為在龍樹菩薩的《集經論》已經廣文詮釋不了義的內涵。所以,此處就沒有引出。 再下來要解釋「是故如是行相契經」這句話。因為他前面引完了《楞伽經》來成立唯 識宗所說是不了義,所以,在後面《釋論》當中說到,「是故如是行相契經,凡唯識師計 為了義者,已由此教顯彼一切皆非了義。」 因為「是故如是行相契經」接在「彼經又云,『大慧!空性、不生、不二、無自性相 ,皆悉遍入一切佛經。」這一段,所以,很容易誤解唯識就是在講這段經文,實際上,並 不是。 所以,他說,如是行相之經(在《釋論》當中所說的「如是行相契經」的這一句話), 非指其前無間所引兩段《楞伽經》文(在「如是行相契經」無間、沒有間隔,就在前面而 已,就引了兩段契經,一段就是剛剛所說的「大慧!空性、不生、不二、無自性相....」 ;另外一段就是「大慧問曰,佛於經中說如來藏.....」,所以,不是在指這兩段經文), 如果不是在指這兩段經文是在指什麼呢?所以,說到:以彼兩段經文,唯識宗不許是了義 。《釋論》前文明說是《解深密經》也。 因為這兩段經文來說都是在破唯識宗所說的了義經是不了義,所以,唯識宗不會認為 這兩段經文是了義。所以,才說,「以彼兩段經文,唯識宗不許是了義」。所以,依《釋 論》前文來看,「如是行相之經」應該很清楚地說明,《解深密經》的那四段經文。所以 ,「如是行相之經」就是《解深密經》的四段經文,凡唯識師承許為了義者,由《楞伽經 》在前面引了三段教典來顯示彼一切皆非了義。 這一段就可以結合到前面的根本頌,就是一開始在科判裡面有提到,「明如是餘經亦 非了義」的時候,所提到的根本頌「如是行相諸餘經,此教亦顯不了義。」這是《入中論 》根本頌。 後面解釋到,「凡如上說行相之經,唯識宗許為了義者」,所以,「如是行相諸餘經 」是唯識宗承許為了義的契經。唯識宗承許為了義的契經,就是《解深密經》當中所提到 的四段經文,就是各別要成立那四個宗義。此處之所以只引到三段經文,就是因為究竟三 乘在《集經論》當中,已經有廣為破斥,所以,就沒有特別說。 所以,回到根本頌這裡看到,「如是行相諸餘經」,然後,再結合《釋論》引完這些 契經以後,又說到,「是故如是行相之契經」,這些都是相同的內涵。 【「由此教」句,(剛剛提到「已由此教顯彼一切皆非了義」。所以,有提到「由此教」 。在根本頌裡面也提到「此教亦顯不了義」。所謂的「此教」就是在前面《楞伽經》所引 的這三段經,就是「此教」。所以,我們藉由《楞伽經》所引的三段經文來了知,唯識宗 承許為了義的契經實則是不了義的),但是,《疏》(《入中論自釋》的另外一個解釋)中 釋為《十地經》中觀察緣起破餘作者,極不應理。】 我們之前有說到,《入中論自釋》的解釋當中,其中有一位印度的祖師寫了這樣的解 釋,叫作《疏》。《疏》就是《自釋》的解釋。這個解釋來說,宗大師在抉擇《疏》(《 入中論自釋》的疏)當中所說的內涵,有很多是不正確的,當然也有一些善說,但要從裡 面抉擇,大多有很多不正確的。就譬如在後面所說的這一段,宗大師就不承許,認為他所 說是不正確的。 所以,「由此教」句,在《入中論自釋》的那個解釋的論典裡面,他就解釋為,《十 地經》中觀察緣起破餘作者,極不應理。也就是他解釋《十地經》當中,觀察緣起而破其 餘的作者,這裡說到「極不應理」。為什麼不應理呢? 【破餘作者,是證《十地經》所說唯心不遮外境,非證雖破外境而非了義也。】 「破餘作者」是為了要成立《十地經》所說的「唯心,不遮外境(並不是遮外境),非 證(不是成立)雖破外境而非了義(不是成立他雖然破外境,但是,不是了義)。 【以是當知,頌中「此教亦顯不了義」之「此教」,】 自宗在解釋在根本頌裡面提到「此教亦顯不了義」的「此教」,其實有三段教典的文 【凡有三教,(一)顯破外境說唯有心是不了義者,謂「如對諸病者」等四句。】 第一段經文就是在說明,《解深密經》裡面提到「破外境說唯有心」的說法來講是不 了義的。那就是在《楞伽經》當中說到「如對諸病者.....」等四句的教文。 【第(二)段契經教文,顯說阿賴耶是不了義者,謂明常恆堅固如來藏之教是不了義之教】 第二段契經就是要顯示,《解深密經》詮說阿賴耶識是不了義,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有 提到「大慧問曰....」的《楞伽經》這一段,是在顯說詮釋阿賴耶是不了義,是從「明說 常恆堅固如來藏之教是不了義之教」的這一點來說明。原因是什麼呢? 【由說有如來藏是不了義,如何成立說阿賴耶亦是不了義耶?】 這就是要來說明原因,為什麼能夠藉由詮說如來藏是不了義,進而來成立詮說阿賴耶 識也是不了義呢?當然這個理由我們剛剛有說到,雖然在詞面上,一個是如來藏,另外一 個是阿賴耶,所以,在詞面上不符順。 可是,在佛宣說如來藏和宣說阿賴耶的時候,他的密意所依處是完全相同的,都是為 了宣說心之法性,所以,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來成立阿賴耶識是不了義,後面就會引教文 來說明這個道理,就是《厚嚴經》的說法。 剛剛提到,要成立詮說阿賴耶識是不了義,但是,為什麼藉由詮說如來藏是不了義能 夠成立阿賴耶是不了義呢?後面就是要來說明理由── 【如《厚嚴經》云,「地等阿賴耶,亦善如來藏,佛於如來藏,說名阿賴耶,劣慧者不知 ,藏名阿賴耶。」】 「地等阿賴耶」中文翻譯為「地」,藏文是「種子」。種子才對!因為這個字來說, 的確它可以有地、水、火、風的說法,但是,在此處要解釋為種子。 也就是說到,諸種子就會產生各種的果(「等」字有種種的意思),意即,種種的種子 會產生種種的果。所以,阿賴耶是「藏」或「所依」,也就是一切的種子所依之處,稱為 「阿賴耶」。 「亦善如來藏」,如來藏其實不是善,因為如來藏是常法,是常法的話,就不會有善 、惡的分別。所以,在這裡為什麼要稱如來藏是善?是因為緣著如來藏,能夠成辦善法。 所以,才名如來藏為善。不然如來藏本身的體性是常法,不能說是善。 「佛於如來藏,說名阿賴耶」,佛心中想著如來藏。這裡所謂的如來藏要把它解釋為 ,一切相續當中的自性住種姓(心續上自性空的空性),或者解釋為一切有情相續當中的 心之法性(心之空性)。因為佛在宣說如來藏的時候,衪的密意處就是因為在想著,一切有 情相續中的自性住種姓或者是心之法性,所以,說「如來藏」。 因此,當佛帶有這樣的密意處──「於如來藏」就是對於如來藏的密意處,也就是心 之法性(心之空性),而在嘴上說到了阿賴耶。在哪裡說呢?在《解深密經》當中說到了 阿賴耶。所以,才說「說名阿賴耶」。 「劣慧者不知,藏(如來藏)名阿賴耶。」對於佛為什麼要宣說如來藏?衪的密意處是 什麼?因此,才跟著說到阿賴耶,都是因為想要宣說心之法性(心之空性)。但是,對於這 樣的道理,劣慧者並不了知。所以,「劣慧者不知,藏名阿賴耶。」 依《厚嚴經》就是要說明,佛在說如來藏的時候,實際上,衪的密意處是要說心之法 性。所以,以宣說心之法性(心之空性)的密意處,在嘴上會說,如來藏,或者說阿賴耶, 所以,才會說,也會將如來藏說為阿賴耶,只是名稱上會這麼說。 【《楞伽經》亦云,「說如來藏名阿賴耶識具前七識。」】 阿賴耶識來說,是第八識。所以,才說,它前面具有前七識。在《楞伽經》裡面就說 到,在佛的一些契經裡面會說如來藏名為阿賴耶,並且阿賴耶識是具前七識的第八阿賴耶 識。 【多說彼二,是異名也。】 多說彼二,是指如來藏和阿賴耶在很多經典的段落當中都說到「彼二」。「彼二」就 是指如來藏和阿賴耶。這兩者來說它是異名,也就是如來藏的名稱,和阿賴耶的名稱不同 ,但是,往往佛都是在如來藏之上而說阿賴耶。 【由說彼二,一是常住,一是無常(就是在彼二當中有阿賴耶識和如來藏,如來藏是常恆 堅固,所以,如來藏是常住、是常法,阿賴耶識是無常法,所以,二者並不是相同的), 故非說彼二如言義同。因為如來藏是常法,阿賴耶是無常,所以,並不是說「彼二(如來 藏和阿賴耶)」在詞面上之義相同。所以,叫作「如言義同」。】 雖然不是在詞面上的詞義相同,但是,佛在宣說如來藏和佛在宣說阿賴耶的時候,佛 內心的密意處都是要講心之法性(心之空性)。所以,就這個義來說是相同的。 【然依何義說如來藏,即依彼義說阿賴耶。】 佛是依著何義(什麼樣的密意處)而來說如來藏的?也就同樣是依彼義(心之空性),或 者佛的密意處而來宣說阿賴耶的?所以,對於「義」來說是相同的。 【觀待密意所依唯是異名,故義是一。】 義相同是觀待密意所依、密意處的角度來說義相同。但是,在名稱上來說是異名。 【由說前者(如來藏)是不了義,故亦能成立後者(阿賴耶)是不了義。】 由說如來藏是不了義,因此,也可以成立後者阿賴耶也是不了義。 【《釋論》云,「由隨一切法性轉故,當知唯說空性名阿賴耶識。」】 為什麼佛衪是懷著詮說空性作為密意處的基礎上來說阿賴耶識?因為一切諸法之上都 有空性,所以,才說「由隨一切法性轉故」。 阿賴耶在藏文是一切處、一切的基礎,叫作阿賴耶。因此,就如同一切諸法之上都會 有法性(空性),所以,才可以以空性為密意處而說阿賴耶,所以,才說,「當知唯說空性 」是指佛只是為了要說空性,所以,才名為阿賴耶。 【若將此文與說常恆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之經文善為配觀,則能知彼教可顯阿賴耶識亦非 了義也。】 如果將這個文,跟前面詮說常恆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的經文結合來看的話,就可以知 道由此也可以顯示阿賴耶也是不了義的。 以上就提到「此教亦顯不了義」的「此教」,提到了兩段經文。除此以外,還有《楞 伽經》說到第三段經文。 第三段經文是為了要說明,三性,區分依他起、圓成實是有自相,遍計是無自相,為 什麼這個說法是不了義呢?因為下面第三段經文說到,「大慧!空性、不生、不二、無自 性相,皆悉遍入一切佛經。」說到了這個道理。 【經云,「大慧!空性」一直到乃至「遍入一切佛經。」藉由這樣的教言,又云,「任於 何經,應當了知皆是此義。」】 又說到,任何的佛經都應該了知是這樣的內涵── 【是顯分初二自性有、無自相之差別,是不了義之教也。】 既然說到「無自相,遍入一切佛經」,就說明,如果區分有兩種自性──有自相和無 自相這兩個差別的話,這是屬於不了義的教言。 因為我們在這裡提到三性當中主要會爭議的點是依他起,所以,當這裡說到「是顯分 初二自性有、無自相之差別」是指,依他起和遍計。三性當中依他起和遍計去區分有、無 自相的差別,這個說法是不了義的。 【申二、以理明不了義】 前面是以教明不了義,這裡是以理明不了義。所以,藉由《楞伽經》的三段經文來說 明,唯識宗所說的無外境等是不了義。再下來是以正理來說明,唯識宗所承許為了義的契 經是不了義。 【今以正理明說唯心是不了義。】 此處的「唯心」就要理解成無外境。所以,「今以正理明說唯心是不了義」,所以, 也可以這樣來作解釋。 【頌曰,「佛說所知若非有,則亦易除諸能知,由無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 所知以及能知是相互觀待,所以,如果所知不存在的話,能知就沒有辦法安立。佛在 去除所知的時候,主要所要去除的是要加自性簡別,是遮所知有自性。由遮所知有自性, 進而就能夠了知能知(覺知)有自性就能夠遮遣。 上面解釋的是前兩句的內涵,後面兩句「由無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因為 「無所知」是指所知外境非自性有。意思就是說,無有自性成立的外境的所知。 如果可以了知沒有自性成立的外境所知,就能夠遮遣內在的能知有自性,即所謂的「 由無所知即遮知」,「故」(因為這個道理、基於這個原因),所以,「佛先遮所知」。 這個「先」是指佛針對於還沒有辦法、還不堪能了知無自性、空性的這種所化機面前 ,先遮外境有的所知。目的是什麼呢?是因為遮外境有的所知以後,進而要引導到遮自性 成立的外境有的所知,再進一步來遮自性有的能知。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才會暫且對 於不堪能詮說空性的所化機而來詮說無外境的道理。 後面解釋到: 【如修植福德是易悟入法性之方便,故佛先說布施等,】 佛為了引導所化機能夠悟入法性、通達空性,所以,先宣說要修持布施等福德分。因 為修布施等福德分是幫助能夠悟入法性的方法。同樣地,如同佛在引導時有這樣一個方式 【如是最初不能通達甚深空義之眾生,佛亦令彼漸入無性。】 所以,佛對於最初沒有辦法直接就引導到甚深空義(自性空)的眾生,佛也有方便來漸 次引導到無自性的道理。如何漸次引導呢? 【若先為彼說無外所知,後易遣除能知自性。】 為了能夠悟入心之法性,也就是能知無自性的道理,所以,佛才先要遣除外境有自性 。所以,才說「若先為彼說“無外所知”(遮自性成立的外境有的所知)」,之後才能夠遣 除「能知有自性(遮自性成立的能知)」。 【由先破外境說無所知,即是圓滿通達無我之方便,故佛先遮所知外境。】 先破外境,說無所知。所以,當佛在說「無所知」的時候,實際上也等於是在說「無 外境」。為什麼佛要說無外境?就是像唯識的宗義當中所詮說無外境的道理。他說,「即 是圓滿通達無我之方便」,藉由上面的理路就是在成立佛如何藉由宣說無外境,最終能夠 引導到無自性的內涵,由此來說明佛最先對於唯識的所化機來說明無外境,說無所知,是 為了圓滿通達無我、無自性的方便,所以,一開始才要先遮外境有。 這樣的作法來講,不是繞遠路,佛針對於這樣的所化機(即唯識的所化機)宣說無外境 是為了漸次引導到無自性。 雖然唯識宗說的無外境,和中觀應成派所說的無自性,在空、無的體性上有極大粗細 的差別,但是,他可以作為佛在引導所化機的時候,漸次引導到甚深空義無自性的方便, 所以,並不是繞遠路,而是越來越接近無自性。所以,才說,它是圓滿通達無我之方便。 「故佛先遮所知外境」,既然前面提到無外境,遮外境,它是能夠引導到無我的方便 ,所以,佛先遮所知外境。因為一旦遮外境有,進而要遮自性成立的外境有,就會比較容 易。進而要遮有境,也就是能知的自性有,那就會成為一個能夠引導的方便。 所以,他說,佛先遮所知外境。以了達無所知外境無我,亦易遣除能知,了達能知無 我故。藉由了達無所知外境,也就是無外境的這種無我,亦易遣除能知,了達能知無我故 。因為能夠遮外境的這種無我,進而能夠遮能知,所以,就能夠成立能知的無我。 在藏文當中是說,能知之我就能夠被遮遣。也就是遮遣外境的我,進而遮遣能知的“ 我”(此我要解釋為自性簡別)。遮止外境的我,是指遮止外境有自性。所以,成立外境無 我。進而遮遣能知的我是能知有自性,所以,成立能知無我。 【了達外境無自性已,有唯以自力便能了達能知無自性者,有因他略加開導即能了達者】 藉由了達外境無自性以後,接著以自力(有一些純粹以自力)就可以進而了達能知也是 無自性。就像藉由了達瓶無自性,接著就可以以自力依此類推引申到柱子也是無自性。所 以,藉由瓶無自性而通達柱無自性。 【又《釋菩提心論》,亦說無外境唯心有自性是不了義。除此以外,後面又引龍樹菩薩《 釋菩提心論》當中說到,無外境唯心有自性是不了義的說法,怎麼說呢?如云,(在《釋 菩提心論》當中說到),「為除愚夫怖,故佛說此等,一切皆唯心,然非如實言。」】 為了去除一開始沒有辦法了知甚深空的所化機,在聽聞到空性生起怖畏的緣故,所以 ,佛先對於此等所化機而說到,無外境唯心的道理,然非如實言。主要是最後這句話,即 不可如言而取,是不了義的。 同樣的,【提婆菩薩,《智藏集論》中,亦明顯宣說。】 也就是聖天菩薩他所宗的《智藏集論》當中,也明顯宣說無外境的契經是不了義的, 對於這個部分有明顯的宣說。 【未二、明通達了不了義經之方便】 【諸有慧者,於餘不了義經,凡未圓滿宣說真實義者,皆應如是解釋。】 前面在抉擇了不了義的時候,有一些契經來說是不了義經,是因為如果如言執義有所 違害,所以,它是不了義經,不可如言而取。從這個角度來抉擇諸多不了義的契經。 除了這類在如言執義有所違害而有不了義的契經抉擇之理以外,有一些譬如佛也會說 到,種子生苗芽、苗芽由種子而生,這個在詞面上如言執義似乎沒有什麼違害,怎麼能夠 說它是不了義經呢?所以,這裡就說到,除了如言執義有所違害以外,還有其他的不了義 經,也就是只要他沒有圓滿顯示出究竟真實義者,那麼,這類的契經都是屬於不了義的。 看到後面的根本頌── 【頌曰,「如是了知教規已,凡經所說非真義,應知不了而解釋,說空性者是了義。」】 「如是了知教規已」這當中的「規」在藏文當中有歷史、傳承,或思想的沿革、脈絡 。假設我們要了解一個人的思想,當然我們要好好研讀他的傳記,這時候,我們會看到這 個人(假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從小出生整個一生的過程,藉由這樣來研究這個人的思想 ,就可以掌握他主要的思想脈絡。 同樣地,我們今天學習佛法、學習佛的經典、教典,我們勢必也要好好了知佛經也有 他的思想沿革,或者他傳承的脈絡。對於這樣一個比較從總體的角度來了解佛經、佛法的 內容是相當重要的。 所以,才說「如是了知“教”(佛經、佛的教典)規(整個思想的沿革)已」從一開始佛 初轉法輪,這時候很明確的說到諸法有自相;中轉法輪說到諸法無自相;第三轉法輪主要 是《解深密經》〈勝義生菩薩請問品〉當中又來抉擇有一些是有自相,有一些是無自相等 等,這就是整個教典的思想變遷、沿革。 《楞伽經》當中又說到,《解深密經》所說的無外境是不了義。所以,佛說了很多的 經典,將所有經典總合在一起,佛宣說經典整個思想的變化和他的沿革,一起總合來說, 了知以後,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如果純粹或單純從是否如言而取來判斷了義、不了義是 不足夠的。僅僅從這樣的標準來判斷是不足夠的。 因為佛經非常地浩瀚,他完整的系統和整個思想的變化是相當複雜的。所以,後面才 會說,除了以是否如言而取的這個角度以外,還要加上他所說的是否是空性。所以,凡是 所詮說的為空性來判斷為是了義經;凡是所詮說的不是空性,是世俗諦法,那麼,就判斷 為不了義經。主要從這個角度來判斷了義和不了義。 所以,「如是了知教規已」對於佛整個教典的體系,它完整的建立都廣為了知以後, 就可以得知,凡是經典當中所說、主要詮說的內涵非真義,「非真義」即世俗諦法。 凡是經典所要詮說的內涵是世俗諦法的話,應知不了而解釋(應該知道那就是要作不 了義而來作引申和解釋)。凡是經典主要詮說的是空性的話──即凡經所「說空性者」(凡 是經典主要詮說的是空性的話),這部經就是了義契經。 所以,在抉擇了不了義的時候,有一些,的確在詞面上,如言執義的話,會有直接損 害。就像宣說無外境,或者宣說阿賴耶等等,就像前面所引的,如果如言執義的話,會有 直接損害。藉由這樣的方式來說它是不了義經。 不了義經除了這類以外,還有就是,它如言執義並沒有什麼違害。就像佛宣說諸行無 常,或者苗芽由種子而生等,如言執義的話,並沒有什麼違害。它不是顯示出究竟的無我 ,或究竟安住之理。所以,如同他詞面所顯,並非究竟的無我,或究竟的安住之理。因為 這個緣故,還要再引生到究竟的安住之理,或法性的內涵,所以,同樣也是屬於不了義的 契經。 所以,最究竟分判了義和不了義所依據的契經就是《無盡慧經》。所以,在《辨了不 了義善說藏論》當中中觀宗就是依《無盡慧經》來分判了不了義。《無盡慧經》的說法就 是,世俗諦是不了義,勝義諦是了義。因為世俗諦是不了義,所以詮說世俗諦的契經就是 不了義經;勝義諦是了義,所以,詮說勝義諦的契經就是了義經。主要《無盡慧經》會從 這個角度來解釋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待續...) >>>>> [1] 本文提到,所謂的了義,是指真正能夠斷除煩惱的智慧,也就是能獲證解脫的智慧。 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執,無明是心屬顛倒心,無明我執顛倒心的正相違,即無我慧( 空性正見),所以無我的智慧(空正見)才能斷除煩惱獲證解脫乃至佛果一切種智的果位。 達賴喇嘛尊者提到,佛教是無我論,了解無我的智慧才能獲證解脫,尊者提到內道宗 義都講無我,但是真正能夠詮釋了義的無我是應成,亦即以此才能夠真正了義斷除煩惱, 佛陀對不同根器宣說不了義的無我智慧,能夠作為智慧的階梯,進而達到了義的無我慧。 [2] 摘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會說我們具有如來藏—空性(心之法性),我們的心性是空。透過修道諦(了解無我 空性的智慧),至初地時會變成滅諦(初地菩薩由明心見性,內心斷除見所斷的心之法性 轉依為滅諦),這個滅諦再發展上去成佛時稱無住處涅槃(佛果無學道無餘斷障的滅諦稱 無住涅槃)。因此,在修菩薩道時有滅諦與道諦,至成佛時,道諦(了解空性的智慧)會 變成智慧法身屬於心法(無常法),滅諦會變成自性法身(含攝離垢清淨法身)屬於常法。 (註:尊者說過,心性分二:世俗諦的自性-覺性&勝義諦的自性-空性,我們自心的二 諦自性,這二諦的法性是心原本就有的,不是修出來的,這是"基",有以為空性是修出來 的,好像把心的自性有空掉之後,心才變成無自性,非也,心之究竟法性原本就是自性空 ,但無明不了解,透過了解空性的智慧之"道",由修道而證"果",此即佛法的基道果。)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08574245.A.824.html

4 則留言

kissung, 1F
佛說一切法 為治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cool810, 2F
無明我執這樣的心,例如遍計我執的無明的心、俱生我

cool810, 3F
執的無明的心,若斷除一切無明顛倒心,就獲無為解脫

cool810, 4F
當凡夫眾生未獲解脫前,需要佛說法的智慧正見來對治
※ 編輯: cool810 (61.71.1.180 臺灣), 02/23/2024 11:55:58

cool810 作者的近期文章

Re: [請益] 關於自殺求往生
: → gogolee0210 : 我怎找不到淨空說善導大師自殺往生的東西,而且從 04/30 01:33 g網友希望給出處,但原文已推文混亂,另回文 末學建議你回文來討論,剛查詢您發文記錄本版一篇都沒有,可回文討論避免推文混亂 個人已在本
Re: [請益] 關於自殺求往生
古代漢傳佛教,唐朝時因善導法師「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教化下,自殺求往生的例子: 唐.道宣(596年~)<續高僧傳>: 「近有山僧善導者....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 導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
Re: [讀經] 《增壹阿含經》學佛八難(能修行的因緣)
※ 引述《khara (逝)》之銘言: : 這「八難」中的「邊地生」,據我所知有個「北俱盧洲」,在《長部‧32》中稍稍介紹到 : 印順曾提及一件事 https://www.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摘自:2018年7月30日《入菩薩行論》從第七品開始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l7cZMuLBI 現在念第7句,透過了暇滿大義(人身暇滿大義難得),還有念死無常的思惟,所以 我們
Re: [法語]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切有為法與無常法同義,何謂無常法?無常法是由因生果剎那轉 變的有為法,無常法是由因生果的果隨因轉,若因是無明煩惱,則其產生的結果是苦諦。 生滅滅已--滅除了生死流轉的行苦;寂滅為樂--獲得涅槃安樂。例如,阿羅漢聖者滅
[分享] 天眼通不是眼識,天眼、天耳等神通是意識
坊間媽祖信仰,會很形象的畫上千里眼、順風耳,然而,天眼通、天耳通等是屬於意識。 例如,佛陀的弟子當中,被稱作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是在眼睛瞎了後證得天眼通。 眼睛瞎了怎麼證得天眼通?我們提到,現量的分類,神通屬於意識的意現量,天眼通、天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摘自: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五取蘊(五蘊和五取蘊的差別):「梵語pañca upād : āna-skandhāh,巴利語 pañc' upādāna-kkhandhā。又作五受陰,即由取(煩惱) : 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蘊。蘊與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我們的五蘊是無常法,無常法是剎那轉變由因生果的有為法,果隨因轉,凡夫由過去 : 世無明緣行(以無明我執造作有漏業行)引生此世六道隨一取蘊的異熟果報,這樣的取蘊 : 本質是苦,我們並非不依蘊安立的存在,我們依於這樣的取蘊安立不斷後有故是輪
Re: [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應多重視內心的價值
(...接續上一篇...) 達賴喇嘛尊者:什麼叫修?1995年1月9日於印度達蘭薩拉寢宮 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止修 現在讓我們練習專注一境的心,通常最好在噪音聲較少的地方,如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就是說,每個人(每個補特伽羅)都稱自己為我,這樣的我,各自都 : 是依自己的五蘊安立,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立的我,例如,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 : 立的佛聖者,佛聖者並不是不依於自己五蘊的常一自主,沒有這樣的我即
更多 cool810 作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