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Buddhism
標題

Re: [分享] 財色名食睡 (五欲:色、聲、香、味、觸)

留言15則留言,3人參與討論
推噓2 ( 2013 )
: ## Bing 在佛教教導中,五欲指的是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慾望。這些都是人在世 佛典三藏說的五欲,是指:色、聲、香、味、觸。 色、聲等五種境,分別與眼、耳等五種根相應。 1.色處--眼根相應--生起眼識(覺知) 2.聲處--耳根相應--生起耳識(覺知) 3.香處--鼻根相應--生起鼻識(覺知) 4.味處--舌根相應--生起舌識(覺知) 5.觸處--身根相應--生起身識(覺知) 色、聲、香、味、觸五者,又稱作五欲塵,屬色塵,屬於色法,色塵的色法是四大假合。 ===== 《增壹阿含經》五王品第三十三 ...「諸賢當知,如來說此五欲。云何為五?若眼見色甚愛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 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如來說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為眼見色妙耶? 為耳聞聲妙耶?為鼻嗅香妙耶?為舌知味妙耶?為身知細滑妙耶?此五事何者為最妙?」 其中或有國王而作是說:「色最為妙。」或有作是論:「聲最為妙。」或有作是論: 「香最為勝。」或有作是論:「味最為妙。」或有作是論:「細滑為最勝。」 是時,言色妙者,優陀延王之所說也。言聲妙者,優填王之所論也。言香妙者,惡生 王之所論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論也。言細滑妙者,毘沙王之所論也。 是時,五王各相謂言:「我等共論此五欲,然復不知何者為妙?」 是時,波斯匿王語四王曰:「今如來近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等盡共至世尊所, 問斯義。若世尊有所教敕,當共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五王曰: 「諸王所論各隨時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深著色者,睹無厭足,此人於色最妙、最 上,無復過者。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聲,彼聞聲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聲最妙、最上,五欲之中 聲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香,彼聞香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 香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 味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細滑,彼得細滑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細滑最上、最妙,五 欲之中細滑最為妙。 若復彼人心以著色,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聲,爾時 彼人不著色、香、味、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香,爾時彼人不著色、聲、味、細滑之 法;若復彼人性行著味,爾時彼人不著色、聲、香、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細滑,爾 時彼人不著色、聲、香、味之法。」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意熾盛時,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欲,貪欲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緣之最為妙。  若復聽聲時,所欲必可克,  聞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聲,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嗅香時,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香,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得味時,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味,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得細滑時,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所欲無疑難。   彼以得細滑,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色有氣味。若色無味者,眾 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為最妙。然色有過失。若當色無過失,眾生則無厭 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色有出要。若當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 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聲有氣味故。若聲無味者, 眾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聲為最妙。然聲有過失。若當聲無過失,眾生則無 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聲有出要。若當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 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聲為最妙。 「大王當知,若言香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香有氣味故。若香無氣味者, 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為最妙。然香有過失。若香無過失者,眾生 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香有出要。若當香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 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味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味有氣味故。若味無氣味者 ,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氣味故,五欲之中味為最妙。然味有過失。若當味無過失者 ,眾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味有出要。若當味無出要者,此眾生類 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味為最妙。 「然復,大王當知,言細滑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細滑無氣味者,眾生終 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細滑為最妙。然細滑有過失。若細滑無過失者,眾生之類 則不厭患之;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細滑有出要。若當細滑無出要者,此眾生類 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細滑為最妙。 是故,大王!所樂之處,心即染著。如是,大王!當作是知。」 爾時,五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另外說到財色名食睡,雖然不是佛典說的五欲, 但是告誡修行人勿貪著名聞利養、勿貪著色聲等五欲、勿好吃懶惰等。 如《雜阿含271經》: 佛告比丘: 『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不守護眼耳等根律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 心不覺悟懈怠嬾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 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 『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於 分辨、分析法義),樂修梵行,離於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佛陀說要不放縱根門、 樂於分別分析法義等,於法才能遠離疑惑入於法行)。』 (《增壹阿含經》:「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 [1] 《華嚴經》:「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沈 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八大人覺經》:「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2]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教授 總的來說,輪迴的眾生所追求的,就是此五種境(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例 如我們人類一般就是追求此五種境(色聲香味觸等五欲),藉由緣取此五種境之認知(覺 知)而獲得快樂,在這五種認知(覺知)所引生的虛妄快樂之中,隨波逐流、搖擺不定。 無始輪迴以來,我們都是以前五根知緣取對境為主要,侷限且糾結纏繞於其中,所以 無堪能進一步去觀察(分辨分析觀察)修行上的法義;但是由於三寶的加持、諸傳承上師 的加持與教授,今日我們有機會透由學習而理解各種認知,由此才能修行改變自己的內心 ,這是非常有福報的事情,所以,大家應當歡喜的研讀、思考、串習,這是很重要的。 [3] 眼耳等前五知的感官世界--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屬物質色法,屬無常法 達賴喇嘛尊者:「現代教育或當今世人只關注感官覺受,並不關注第六意識。要去體 會第六意識的話,就得忽略眼耳鼻等感官的覺受,這是依據奢摩他(止/禪定安止),還有 毘婆舍那(觀/智慧勝觀)—觀察修。這兩者(止、觀)都屬第六意識,而不是感官覺受。」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6908219.A.A86.html

15 則留言

kissung, 1F
南無阿彌陀佛

GeraldLiu, 2F
財色名食睡一般是說地獄五條根。應可歸到貪瞋痴的貪

GeraldLiu, 4F
這篇文章倒是提了五欲六塵,文章我稍微看一下而已,

GeraldLiu, 5F
它反而把色聲香味觸法歸到六塵裡……

cool810, 6F
我文章開頭有提到,色聲香味觸又稱五欲塵,所謂五欲

cool810, 7F
六塵,六塵當中的前五者就是五欲,不是說有不同於六

cool810, 8F
塵的五欲,而是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就是六塵的前五者。

cool810, 9F
好比說四禪八定,四禪和八定也不是分開看的,上二界

cool810, 10F
的八種等至定當中,前四者就是色界的四種禪定。

cool810, 11F
又如佛教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其中十二入處就是

cool810, 12F
六根對六境,六根當中,眼耳等前五根,所對的色聲等

cool810, 13F
五境,就是此處說的五欲塵,五欲屬於色法也就是色蘊

cool810, 14F
所以五蘊跟十二入處的關係--十二入處當中內六處的眼

cool810, 15F
耳等五根以及外六處的色聲等五境,這十者屬於色蘊。
※ 編輯: cool810 (61.71.8.219 臺灣), 10/10/2023 18:33:32

cool810 作者的近期文章

Re: [請益] 關於自殺求往生
: → gogolee0210 : 我怎找不到淨空說善導大師自殺往生的東西,而且從 04/30 01:33 g網友希望給出處,但原文已推文混亂,另回文 末學建議你回文來討論,剛查詢您發文記錄本版一篇都沒有,可回文討論避免推文混亂 個人已在本
Re: [請益] 關於自殺求往生
古代漢傳佛教,唐朝時因善導法師「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教化下,自殺求往生的例子: 唐.道宣(596年~)<續高僧傳>: 「近有山僧善導者....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 導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
Re: [讀經] 《增壹阿含經》學佛八難(能修行的因緣)
※ 引述《khara (逝)》之銘言: : 這「八難」中的「邊地生」,據我所知有個「北俱盧洲」,在《長部‧32》中稍稍介紹到 : 印順曾提及一件事 https://www.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摘自:2018年7月30日《入菩薩行論》從第七品開始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l7cZMuLBI 現在念第7句,透過了暇滿大義(人身暇滿大義難得),還有念死無常的思惟,所以 我們
Re: [法語]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切有為法與無常法同義,何謂無常法?無常法是由因生果剎那轉 變的有為法,無常法是由因生果的果隨因轉,若因是無明煩惱,則其產生的結果是苦諦。 生滅滅已--滅除了生死流轉的行苦;寂滅為樂--獲得涅槃安樂。例如,阿羅漢聖者滅
[分享] 天眼通不是眼識,天眼、天耳等神通是意識
坊間媽祖信仰,會很形象的畫上千里眼、順風耳,然而,天眼通、天耳通等是屬於意識。 例如,佛陀的弟子當中,被稱作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是在眼睛瞎了後證得天眼通。 眼睛瞎了怎麼證得天眼通?我們提到,現量的分類,神通屬於意識的意現量,天眼通、天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摘自: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五取蘊(五蘊和五取蘊的差別):「梵語pañca upād : āna-skandhāh,巴利語 pañc' upādāna-kkhandhā。又作五受陰,即由取(煩惱) : 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蘊。蘊與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我們的五蘊是無常法,無常法是剎那轉變由因生果的有為法,果隨因轉,凡夫由過去 : 世無明緣行(以無明我執造作有漏業行)引生此世六道隨一取蘊的異熟果報,這樣的取蘊 : 本質是苦,我們並非不依蘊安立的存在,我們依於這樣的取蘊安立不斷後有故是輪
Re: [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應多重視內心的價值
(...接續上一篇...) 達賴喇嘛尊者:什麼叫修?1995年1月9日於印度達蘭薩拉寢宮 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止修 現在讓我們練習專注一境的心,通常最好在噪音聲較少的地方,如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就是說,每個人(每個補特伽羅)都稱自己為我,這樣的我,各自都 : 是依自己的五蘊安立,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立的我,例如,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 : 立的佛聖者,佛聖者並不是不依於自己五蘊的常一自主,沒有這樣的我即
更多 cool810 作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