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Buddhism
標題

Re: [分享] 龍樹菩薩《中觀理聚六論》介紹

最新2023-10-26 14:54:00
留言2則留言,2人參與討論
推噓1 ( 101 )
轉自:緣起見無害行-部落格 https://thinkanddoing.blogspot.com/ 【關於中觀學習問題釋疑】-01 時間:2018/09/30 開示師長:洛桑卻佩格西 翻譯:陳老師 問:常聽到很多中觀的教典,請問學習時需有前後順序嗎? (ex:中觀理聚六論、入中論、四百論、佛護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正理海、辨了不了 義...等) 答:那一般我們在講中觀教典,就是說在書上常常提到中觀教典,這個中觀教典它主要是 指《中觀根本慧論》,就龍樹菩薩寫的《中觀根本慧論》(中論),當然就廣義來說舉凡它 的內容只要講到空性,然後是中觀派所相關的這些空性的道理都可以名為中觀教典,那但 是主要的根本來說它還是必須回到就是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觀理聚六論當中的《中觀根本慧 論》(中論),那《中觀根本慧論》它是根據佛所說的中轉法輪─《般若經》的內容所作的 一個解釋,所以有這個《中觀根本慧論》。 然後我們在學習的話呢基本上是以學《入中論》為主,因為透由學《入中論》能夠幫助我 們去了解到中觀的相關的內容,那如果我們能夠將《入中論》的字句好好地能夠學習的話 ,那麼縱使沒有機緣能夠遇到其他的師長去講其他的中觀的教典,但是僅此學這部論就能 夠幫助你對於中觀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就字句來說平時我們也可以時時去念誦。 那所以就包含就是說宗大師他在現見或者說親見文殊勢利菩薩以後,文殊勢利菩薩也是個 別指示要以學月稱論師的論典為主,也就是說在學習中觀宗要了解龍樹意趣的話,還是要 以月稱菩薩所說的為主,那除此以外呢我們在昨天上課也有講到就是阿底峽尊者,尊者他 是特別尊從月稱教典,那月稱教典當然它往上追溯它是要解釋佛護論師所寫的《佛護論》 ,但是這兩者當中還是以月稱教典為主。 那麼月稱教典當中最主要就是《入中論》以及專門解釋字詞的《顯句論》或者《顯明句論 》,但是《顯明句論》它是針對於《中論》的文字然後一一地來做解釋,如果真的要對於 內容決定或者決斷的話,還是要學《入中論》,所以我們會以學《入中論》為主。 所以就以佛法來說的話,《入中論》跟《現觀莊嚴論》這兩本論是相當重要的,是我們根 本要學習的論典,因為就以在三大寺來說的話,如果對於《入中論》跟《現觀莊嚴論》的 詞句還有內涵都能夠了解的話,那基本上就可以說是一個懂經論的,然後有一定的這種學 識的水平,所以是以學《入中論》跟《現觀莊嚴論》這兩部論作為一個標準。 那所以在三大寺來說的話呢,學《現觀莊嚴論》跟《入中論》我們都會將這個根本頌的內 容把它背下來,然後針對於它的內涵去做學習,那所以學習了這個《現觀莊嚴論》以後, 基本上我們就有很多的自修能力,有很多其他的教典我們是沒有特別有師長引導然後教導 ,我們就有能力可以去自己去作閱讀,然後延伸我們自己的知識。《入中論》來講有師長 教導,然後自己將根本頌背起來,然後其他的中觀的教典也有能力可以自己去作閱讀跟延 伸,所以以學這個《入中論》跟《現觀莊嚴論》這兩部論典為主是相當重要的。 問:學習這些教典需要什麼樣的基礎嗎?比如需要先把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等學好嗎 ? 答:那我們要學中觀,一定要先有攝類學的基礎,因為攝類學的理路會幫助我們對於學中 觀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中觀的教典它這裡面的這個內容,它是有它的理路的,所以我們要 順著我們在閱讀中觀的情況,然後能夠隨著這個裡面的理路一一地去掌握到,我們能夠將 這個內容收攝為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都能夠抓住的話,是需要去了解到它的脈絡的, 這本書的這個理路跟脈絡的; 那要能夠去產生對於這一部中觀的論典,去掌握到它的理路跟脈絡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有 一些攝類學的理路、攝類學的邏輯,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以後,才能夠讀懂中觀的教典, 因此呢中觀的教典它的理路的這種廣開的延伸還有收攝重點,我們才能夠非常地清楚,才 能夠理解;那如果沒有學攝類學的邏輯或者攝類學理路的話,那有一些師長他也能夠說法 ,但是他說的法可能就是在表面上能夠說得非常好聽,那如果下面有一個比較聰明的學生 ,比較有理路的學生去更細地想要去問說為什麼上面這樣說,但是後面又變成是那樣,這 個時候這個師長往往會非常難以回答,所以就可以說明:要學攝類學,具有這個理路、邏 輯來說佛法或者學佛法是相當重要的。 然後我們說要有攝類學、心類學跟因類學的基礎,那其實心類學跟因類學當中都可以收攝 在攝類學裡面,這個是因為就是說其實攝類學來講呢,我們可以說它有沒有教典的根據, 攝類學我們可以說它是屬於《俱舍論》、《阿毗達摩集論》以及《釋量論》這三部論典的 一個解釋,那簡單來說就是《上下對法》還有《釋量論》的解釋,攝類學,所以攝類學它 並不是沒有根據,就直接把這裡面寫出來,它是有根據,它根據就是《俱舍論》、《阿毗 達摩集論》以及《釋量論》,是針對於這三部論的一個解釋。那它講到法相名詞的時候主 要是依據《俱舍論》或者《阿毗達摩集論》,那裡面有很多邏輯,這個邏輯跟理路是依據 《釋量論》。 那我們唯有透由《釋量論》當中的量的正理,這些邏輯跟理路,我們才能夠把法相的名詞 弄得相當的清楚,所以它以《釋量論》作為一個理路的一個方法,然後去研究《俱舍》或 者《阿毗達摩集論》所說的一些基礎的佛學的法相名詞,譬如像說在攝類學裡面小理路的 部分,在講顏色,這些所有的相關的內容它並不是空穴來風,沒有根據,它是依據《俱舍 論》。那心類學來講的話,當然它也有依據《俱舍論》,但是後面在廣開五十一心所的時 候,它主要是依據《阿毗達摩集論》,所以我們可以說心類學它有依據《俱舍論》跟《阿 毗達摩集論》。那因類學來說它就是依據《釋量論》,因為它裡面提到了很多有關於《釋 量論》這種正因論式,所以它是依據《釋量論》的理路跟邏輯,所以有了這個攝類學、心 類學跟因類學的基礎,然後去學習中觀的教典才有這個一定的基礎。 那攝類學一開始是從顏色開始教導,那實際上它是為了要練習那個邏輯跟理路,那其實最 難的點應該是這個理路要能夠理解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有時候光是在這個理路的學習上要 怎麼樣用這個理路跟邏輯去了解思維跟佛法的道理,其實針對於理路就已經非常困難了, 所以這個需要很多的辯論跟討論才能夠慢慢對於這個理路有所認識。譬如像我們說「地」 ,「地」它有顏色,「地」也有形狀,「地」它也有觸,當然它也有「味」,但是我們在 抉擇說「地」它有顏色、形狀、觸還有味,但是「地」它到底是顏色、形狀或者觸還是味 ,其中哪一個呢?那我們說它是觸,因為我們說四大,四大來說都是屬於觸,地水火風都 是觸,那如果說抉擇「地」是觸的話,那我們把它依此類推到其他的法去,就會發現說其 他的法不可能都是觸啊,所以這樣一來呢這個理路延伸下去就會有很多的問題。 >>>>> [1] 佛陀於印度聖地初中後三時轉法輪,以《般若經》法輪的命題所詮最為圓滿,《般若 經》內涵含攝深見(顯義空正見)與廣行(隱義道次第)的大乘五道十地成佛之道。 如何學習般若智慧--如《大寶積經》卷第五十〈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云: 「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法(般若空性智慧的空正見)修學,應作是念(意念思惟): 『二因二緣(具足兩種因緣),能發正見,何等為二?所謂從他聞音,及以,內自如理作 意。』彼復思惟:『從他(親近善知識)聞音(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何等相?』 尋重思惟:『若有樂定(喜歡禪定),....但於三摩地(禪定)中生知足想,當知是 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 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沈溺流轉不息。』是諸眾生,實非解脫,而便 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離眾苦。是故如來依是人故,如實說法:『若能從 他(親近善知識)隨順聽聞(從他聽聞正法、內自如理思惟),是則解脫諸老死等。』」 [2] 本文格西提到:《般若經》的內容所作的一個解釋,所以有這個《中觀根本慧論》。 佛教戒定慧三學,以般若智慧的空性慧才能斷煩惱獲解脫,慧有聞所生慧、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即聞思修三慧的次第,傳承古印度那爛陀的三大寺中,攝類、心類、因 類、宗義、地道等是學習中觀的般若智慧的前行基礎課程,如是有系統次第的學習。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8188330.A.7DF.html

Re: 回文串

12
> Re: [分享] 龍樹菩薩《中觀理聚六論》介紹
Buddhism10/25 06:58

2 則留言

kissung, 1F
南無阿彌陀佛
※ 編輯: cool810 (61.71.8.219 臺灣), 10/25/2023 14:55:22

proton63, 2F
辯論跟討論才能夠慢慢對於這個理路有所認識.

cool810 作者的近期文章

Re: [請益] 關於自殺求往生
: → gogolee0210 : 我怎找不到淨空說善導大師自殺往生的東西,而且從 04/30 01:33 g網友希望給出處,但原文已推文混亂,另回文 末學建議你回文來討論,剛查詢您發文記錄本版一篇都沒有,可回文討論避免推文混亂 個人已在本
Re: [請益] 關於自殺求往生
古代漢傳佛教,唐朝時因善導法師「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教化下,自殺求往生的例子: 唐.道宣(596年~)<續高僧傳>: 「近有山僧善導者....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 導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
Re: [讀經] 《增壹阿含經》學佛八難(能修行的因緣)
※ 引述《khara (逝)》之銘言: : 這「八難」中的「邊地生」,據我所知有個「北俱盧洲」,在《長部‧32》中稍稍介紹到 : 印順曾提及一件事 https://www.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摘自:2018年7月30日《入菩薩行論》從第七品開始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l7cZMuLBI 現在念第7句,透過了暇滿大義(人身暇滿大義難得),還有念死無常的思惟,所以 我們
Re: [法語]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切有為法與無常法同義,何謂無常法?無常法是由因生果剎那轉 變的有為法,無常法是由因生果的果隨因轉,若因是無明煩惱,則其產生的結果是苦諦。 生滅滅已--滅除了生死流轉的行苦;寂滅為樂--獲得涅槃安樂。例如,阿羅漢聖者滅
[分享] 天眼通不是眼識,天眼、天耳等神通是意識
坊間媽祖信仰,會很形象的畫上千里眼、順風耳,然而,天眼通、天耳通等是屬於意識。 例如,佛陀的弟子當中,被稱作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是在眼睛瞎了後證得天眼通。 眼睛瞎了怎麼證得天眼通?我們提到,現量的分類,神通屬於意識的意現量,天眼通、天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摘自: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五取蘊(五蘊和五取蘊的差別):「梵語pañca upād : āna-skandhāh,巴利語 pañc' upādāna-kkhandhā。又作五受陰,即由取(煩惱) : 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蘊。蘊與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我們的五蘊是無常法,無常法是剎那轉變由因生果的有為法,果隨因轉,凡夫由過去 : 世無明緣行(以無明我執造作有漏業行)引生此世六道隨一取蘊的異熟果報,這樣的取蘊 : 本質是苦,我們並非不依蘊安立的存在,我們依於這樣的取蘊安立不斷後有故是輪
Re: [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應多重視內心的價值
(...接續上一篇...) 達賴喇嘛尊者:什麼叫修?1995年1月9日於印度達蘭薩拉寢宮 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止修 現在讓我們練習專注一境的心,通常最好在噪音聲較少的地方,如
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 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就是說,每個人(每個補特伽羅)都稱自己為我,這樣的我,各自都 : 是依自己的五蘊安立,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立的我,例如,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 : 立的佛聖者,佛聖者並不是不依於自己五蘊的常一自主,沒有這樣的我即
更多 cool810 作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