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historia
標題

Re: [請益] 常聽到所謂"解構歷史",但何謂"解構"?

※ 引述《MrTaxes (謝謝提醒)》之銘言: : 有時候看到一些研究歷史的人 : 會講出"解構歷史"一詞 : 常常很納悶 何謂"解構"? : 所謂歷史有所謂的史觀 : 而史觀的認知大多受教育內容的影響 : 那麼"解構"是要否定原本史觀的認知嗎? 還是怎樣呢? : 到底何謂"解構歷史"? 是否有精準通用的解釋? : 以上疑惑 謝謝 先說結論,假若是其他領域,那就不會有精準通用的概念,大概知道提出者想要幹嘛就好。 哲學上的結構主義,其基本運作要從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系統講起。簡而言之,並非人們認知事物並為其賦予語言,而是語言系統建構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基於這個觀點,能指與所指、語言與言語、轉喻與隱喻等理論工具也誕生。 把這個語言學的理論延伸到其他學科,首推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人類學。李維史托認為人類神話傳說存在客觀結構,因此人類學應找出這個結構,進而成為科學。拉岡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阿圖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都受此影響。 但是主張事物背後存在結構這件事,基本上許多人都馬上理解到這個框架必然的缺陷:如果有一個穩定的框架,那麼為何不是因果決定論?因此,許多人開始有不同的反思,拉岡開始重視實在界,阿圖塞提出偶然的唯物主義,巴特說作者已死,傅柯直接說人已死。 德希達的思想可以說是在結構主義剛盛行便馬上垮台的時機點成形的。德希達的目標是整個形上學(對經驗的整理、分類、引入場域),而首要批判的是邏格斯主義和語音中心主義。因此,結構是要找出這個體系中不和諧的元素,並試圖證明這個體系是存在其他可能性的。 從哲學場域來看,由語言學出發的結構主義,因批判現象學(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存在主義(沙特、波娃)而崛起,並想成為人文科學的基礎。但結構主義理論自身的缺陷,許多人轉到後結構主義,而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是最激進的其中一支。同時期後現代主義等思潮也受到影響。 另外,上述人物都同樣活在戰後歐陸哲學圈,彼此互相討論、學習、參考、結盟、引述、延伸、批評、絕交時有所聞。所以上面只是簡單介紹一下。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526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56.2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05342452.A.A58.html

0 則留言

※ 編輯: KOKUYO27 (223.137.56.21 臺灣), 01/16/2024 02:14:54
※ 編輯: KOKUYO27 (223.137.56.21 臺灣), 01/16/2024 02: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