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Warfare
標題

[心得] 薩爾滸戰役的明軍戰鬥序列 [2]

最新2024-02-11 17:10:00
留言55則留言,13人參與討論
推噓15 ( 15040 )
二,瀋陽一路 《籌》卷十七,監軍的巡按陳王庭提及這一路明軍有25000多人,可茲參照 杜松(總兵),兵力2800人(推測),薊鎮,步兵騎各半 《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稱兩千人,可信度存疑(板上舊文引此數字) 杜松轄下陣亡軍官包含千總四、把總二, 總兵官秉忠撥出的部隊有陣亡兩名把總,遼陽強勝兵撥出的部隊也陣亡千總一、把總三 合計為千總五、把總七 杜松的坐營中軍王捷沒死,後被熊廷弼以臨陣脫逃的罪名處死 按陣亡軍官人數之多不似只有兩千人,儘管應該只有一個營 《籌》卷九有提及薊鎮派遣援遼的部隊包含杜松的舊部家丁(杜松曾任薊鎮總兵) 薊鎮的九標十二路挑選守臺南兵與各營家丁,則似是由杜松分走一半,即約1200人 再加上前述從遼陽其他部隊抽調的人員,杜松的標營可能超過兩千人之數 此外,《吏文謄錄》、《光海君日記》證實有416名朝鮮鳥銃手配屬給杜松 王宣(總兵),兵力2000人(推測),真保鎮,步騎各半 《籌》卷三,兵部原要求保定總兵王宣率領五千兵力增援遼東 《籌》卷八提及原定派遣增援的真保快壯六千人,戰力太爛,計畫被取消 王宣已經帶去的4000人,也因素質太爛而被裁汰掉1500人 《籌》卷十一,兵部提案真定、保定各再調2500人,惟《明實錄》只提到保定2500人 參照《四鎮三關志》,真保鎮兵力不過三萬餘,何況先前調兵才被批評素質低落, 應該是不大可能續調到五千人之多 若推論真保鎮後續增調2500人,剛好可湊足這一路的兩萬五千餘人 王宣直屬的部隊,估計是步、騎參半,且可能包含《籌》有官員提及的忠順營的兵力 (忠順營即真保鎮轄下由降夷軍戶編成的部隊,另可參考彭勇《明代北邊防禦體制研究》) 王宣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中軍一、千總一、把總一、內丁千總三、內丁把總一 李希泌(游擊),兵力3000人(推測),真保鎮,步兵 參見《籌》卷十三,萬曆46年秋季時為保定標下車營都司,薩爾滸戰前已晉升為游擊 已知保定總兵王宣原本統領援兵四千人,但被兵部官員嫌棄素質太爛,裁汰到剩下2500人 又,如前述《籌》所稱保定增兵2500人,可能有相當部分是增補車營 李希泌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千總三、把總九,似乎兵力比王宣直屬部隊更多 明軍陣亡的另一名援遼都司李天培,疑為《撫寧縣志》的保定游擊李天培 未獨立列出轄下陣亡軍官,可能列於李希泌麾下,推測保定的增援部隊包含兩個車營 按,《四鎮》和《大明會典》皆列出真保鎮也就只有兩個車營,看來是被打到傷筋動骨 趙夢麟(總兵),兵力2000人,延綏鎮,步騎各半 《籌》卷十二,報稱趙夢麟在延綏鎮挑選2000人、2000馬, 裝備300門大將軍、威遠、滅虜等火炮,看來是輕重不等但可能較重的火炮不少 如以《籌》卷八柴國柱的建議,每四人配馱馬一匹,另外火炮也須馱馬, 騎兵還有正馬,可知應步、騎兵各半 《籌》卷十四,楊鎬批評趙夢麟統領的延綏兵馬素質平庸 趙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游擊一、中軍一、千總八、把總六,則下轄有兩個營 劉遇節(都司,巡撫標下右翼營管遊擊事),兵力1500人,遼東鎮,騎兵 《籌》卷十二有兵部在討論後,核准遼東巡撫標兵從1200人增加到3000人 則薩爾滸戰鬥序列出現的撫標左右翼營應該各1500人 又,劉遇節跟隨杜松攻打吉林崖、單騎沖鋒等相關敘述,應是馬軍(或步騎混編) 超過半數士兵是萬曆46年年底前才招募的,即使招募的可能有些是退役士兵, 可以想像到隔年二月出征前該營戰力相當有限 劉本人倖存但後來被以臨陣脫逃的罪名斬首,轄下陣亡軍官包含中軍、千總一、把總三 龔念遂(參將,署遼東中協副總兵),兵力1800人(推測),遼東鎮,步兵 《薛恭敏公奏疏》卷九提及是中協副總兵,知其駐地為遼陽, 《三朝》、《籌》稱其率領車營 熊廷弼《按遼疏稿》提及他巡按遼東時,曾撤換涉及貪腐的正兵營參將龔念遂(1608), 則他早在萬曆中期就已經曾是參將了 又,《明實錄》萬曆46年閏四月有參將「龔遂」,疑似缺字, 若為同一人則撫順之戰後他是先被起用為游擊將軍職銜、管義州參將事, 後續再升任副總兵 遼陽副總兵營在《沖庵》的萬曆前期兵力約3300人,萬曆後期或有所略降, 該營的馬軍於撫順之戰遭重創、副總兵頗廷相等陣亡,可能後續就以車營步兵為主 龔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千總三、把總六 柴國棟(參將),兵力1004人,陝西(固原)鎮、臨洮鎮,步騎各半 《全邊》作固原參將,他是總兵柴國柱的弟弟 按《籌》卷十二,其兵力為1004人,包含火炮手116人 部隊是從固原、臨洮兩鎮挑選而來,配發1338匹正、馱馬 火炮有隨營的大明炮四門,以及大將軍炮60門 《籌》卷八,柴國柱曾稱大將軍炮會需要馬軍四名押運,炮手兩名, 則這一千人之中有約240人都算是重炮兵部隊 柴國棟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中軍一、千總一、把總三 李永芳(參將),兵力1300人,寧夏鎮,步騎各半 參考《籌》卷十二、《三朝》可知為寧夏參將, 從寧夏鎮挑選1300名軍兵,包含火炮手100人 配發1230匹正、馱馬,裝備20門滅虜炮和另外60門大將軍、湧珠、神炮等各式火炮 湧珠、神炮都是輕型火炮,則看起來是輕型火炮居多 李永芳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中軍、把總各一 張大紀(參將)、汪海龍(游擊),兵力1300人,甘肅鎮,步騎各半 參考《籌》卷十二、《三朝》可知為甘肅鎮挑選的兵馬,兩人各帶650人 此二人都是總兵柴國柱所推薦(《籌》卷八) 甘肅鎮本來被下令要調兵兩千人,但是藉口戰備緊繃,沒有給出足數兵馬 這批部隊裝備58門輕重不等的火炮(大將軍、滅虜、湧珠)和所需的馱馬 這兩人都陣亡,《全邊》、《三朝》所列陣亡軍官中, 張大紀麾下陣亡千、把總各一,汪海龍麾下陣亡中軍一、千總一、把總三 楊欽(游擊),兵力2500人,薊鎮,騎兵 《籌》卷九提及撫順之戰後第一波增援的五千騎兵, 分由楊欽和張旆率領(張旆死於清河之戰) 《明實錄》紀錄到楊欽在清河之戰時被彈劾救援不力,革職戴罪自贖(戴罪立功) 楊欽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千總一、把總四 王浩(游擊),兵力1200人(推測),遼東鎮,步騎各半 《光海君日記》提及王浩在撫順之戰後領兵三千進駐鐵嶺協防, 但該則的其他兵力都不太可靠,楊欽、張旆的兵力都被高估,看來朝鮮的情報很模糊 他應該是遼東鎮駐地在河西的其中一個游擊,參照《沖庵》兵力不可能太多 王浩本人陣亡,轄下陣亡軍官包含中軍一、千總四 江萬仞(參將),兵力3000人,薊鎮,步兵 《籌》卷九提及江萬仞率領的是薊鎮新招募的三千步兵, 則大概和馬林麾下的兩個新兵營是半斤八兩的存在 不過《清實錄》談及車營時沒有提及江,看來該營可能是不裝備戰車的步兵 江萬仞本人陣亡,麾下陣亡軍官包含千總一、把總一、紅旗把總四 栢世爵(游擊),兵力600人(推估),遼東鎮,步騎各半 《三朝》作瀋陽游擊,麾下陣亡一名千總,本人倖存,似乎投入兵力不多 按《沖庵》,瀋陽游擊營在萬曆前期兵力兩千四百餘人,萬曆後期當有所下降, 撫順之戰又受過重創(陣亡中軍、千總、把總各一),戰力頗存疑 李為棟(都司),兵力1500人,天津鎮、保定鎮,步兵居多 《三朝》作天津都司,《明實錄》作游擊 指揮的是撫順之戰後,最先增援的部隊之中的天津南兵一千人、保定家丁五百人 按《籌》卷十一,天津南兵是從天津海防水營1500人中抽調1000人(陸營沒調) 《明實錄》提及李為棟部有1500人,所以是包含了同時派去的保定家丁五百人 楊鎬曾批評該部隊在救援被圍城堡時「無實用」,當是指該部機動力不高 李本人倖存,但轄下陣亡軍官有中軍一、千總二、督陣把總一 (按《明實錄》、《崇禎長編》,李為棟活到崇禎朝且晉升到副總兵) 張銓(兵備副使),兵力100人 文官,一樣有列出一些他轄下的陣亡軍官,也多為督陣或傳令所用 值得一提的是包含了義兵(民兵)的軍官 上述推斷可符合杜松一路約25-26,000人,其中較精銳者包含: 杜松(2800,包含薊鎮家丁~1200、薊鎮南兵約1200人、朝鮮鳥銃手416人等) 楊欽(2500,薊鎮第一波增援的馬軍) 柴國棟(1000,60門大將軍炮火力甚強,且固原鎮兵馬當時應是九邊最強) 其餘部隊中,素質較佳者: 趙夢麟(2000,被指稱士兵素質平庸,但是主力火炮300門算是火力甚強) 李為棟(1500,天津水兵和保定家丁,不大清楚水兵充作步兵後裝備如何) 龔念遂(1800,遼陽副總兵營的戰車步兵無損,但據稱遼東鎮車營長期被忽視) 王浩(1200,既有的游擊營) 李永芳(1300,火炮80門的比例也算很不錯了) 王宣(2000,真保鎮想辦法湊出的堪戰部隊,但被淘汰過不少顯然素質不太高) 李希泌(3000,真保鎮想辦法湊出的堪戰部隊,但被淘汰過不少顯然素質不太高) 其餘部隊: 張大紀、汪海龍(1300,甘肅鎮抱怨戰備緊繃,抽調精銳有限,58門火炮比例算普通) 劉遇節(1500,過半是訓練僅四個月的新兵,四成是訓練八個月的新兵) 江萬仞(3000,新兵,訓練僅四個月) 栢世爵(600,半重建,整訓約半年) 杜松在作戰中因為情報不足、判斷失誤,大軍分成三支各自接戰 吉林崖的杜松親率前鋒,很可能是以薊、遼部隊組成: 杜松(2800)、楊欽(2500)、王浩(1200)、劉遇節(1500)、栢世爵(600) 《滿文老檔》謂有兩萬,實際不足九千人 杜松的前鋒先是打破兩寨、據稱俘虜14人(不知是否為非戰鬥人員就是了) 到達吉林崖後與後金步兵15,000人、披甲400人交戰,拉鋸戰後佔上風, 後金主力抵達後加派1000甲兵增援擋住杜松攻勢, 優先擊潰薩爾滸明軍主力後再夾擊打垮杜松 後金稱杜松本部不斷施放鳥銃,可能是指杜松麾下的南兵和朝鮮兵等 薊鎮和遼東鎮的馬軍,也有部分可能下馬用鳥銃接戰 朝鮮兵倖存者也稱杜松本部曾以銃炮火力擊退後金步兵與少量甲兵 薩爾滸大本營: 柴國棟(1000)、趙夢麟(2000)、王宣(2000)、李永芳(1300)、 張大紀(650)、汪海龍(650)、李為棟(1500)、江萬仞(3000) 合計約12,000人 後金派遣五旗甲兵、可能約八千騎去攻打薩爾滸的明軍,成功將其迅速擊潰 按《滿文老檔》所述,該部密列層層銃炮,但仍抵擋不住後金不計代價的衝擊 不論是趙夢麟為首的西北邊鎮明軍,還是李為棟、江萬仞的步兵, 顯然都未能以火力阻擋住後金鐵騎,短兵相接也無法取勝 趙夢麟為首的西北邊軍都是從各營抽調,幾為東拼西湊的烏合之眾, 即便在萬曆47年一、二月間有所整訓,紀律和鬥志可能仍有所不足 其餘李為棟的水兵和家丁、江萬仞的新兵,戰力就更無法期待了 未過河的車營,後金方的文獻有提及的就兩個營: 李希泌(3000,普)、龔念遂(1800,普),可能還有些未能渡河的其他小股兵力 《滿文老檔》謂一萬人,實際可能約五千人 這批車營被努爾哈赤親率的不到一千人的護軍所迅速擊潰 雖然後金軍讓一伴的人下馬步行,顯然顧慮到明軍火力可能殺傷戰馬 但憑藉鐵甲和弓箭長槍,便能徒步破陣,料想明軍火力大概也就是那樣 保定車營,戰車型制似仍與萬曆初期相仿,應是以佛郎機為主 遼東車營,萬曆中期的戰車型制應以粟在庭改良的輕車為基礎, 安裝佛郎機、火箭與神槍等火力, 但在更晚的《開原圖說》則稱裝備大百子炮和七眼槍, 明顯是更針對敵方騎兵,但可能就難以擊退重步兵 註:明軍編裝討論 按《籌》收錄的總兵柴國柱的建議 陝西三邊的部隊,每50名士兵為一隊,其中35人拿火銃、15人拿弓箭,另配兩門火炮 則柴國柱所論的陝西精銳,編裝相比於之後孫承宗的騎營,編裝相當接近 畢竟孫承宗的編裝主要也是參酌自西北邊鎮 又,遼東步兵的編裝可參考《明代遼東檔案匯編》, 其中一篇為萬曆四十餘年時,入衛薊鎮的瀋陽秋操班軍,該營約1950人, 裝備大將軍炮兩門、虎蹲炮十門、滅虜炮十門,單兵火力為三眼銃500杆,弓箭三百副, 其餘為近戰冷兵器(钂鈀422、挨牌283、狼筅333、長槍477、腰刀333) 可見有受到戚繼光薊鎮練兵的影響,也和同屬遼東鎮的《開原圖說》的戰陣有些相近 薩爾滸的明軍遼東鎮、薊鎮步兵(非車營),裝備可能類此 -- If we continue to accommodate, continue to back and retreat, eventually we have to face the final demand, the ultimatum. ~ Ronald Reagan, 1964/10/2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6.86.254.121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707211108.A.B10.html

55 則留言

allen3407, 1F

detonator, 2F
讚讚

hgt, 3F
我是沒研究,但如果明軍火炮大部分是發射"散彈",我覺得對

hgt, 4F
後金重甲的部隊,傷害就很有限,而且如果明軍為了防止連續發

hgt, 5F
射而膛炸,會不會又把發射藥量減少?? 這樣火炮威力又更小!!

hgt, 6F
而虎蹲炮、滅虜炮,對比當代歐洲,也算是落後的火器!!!!!

roseritter, 7F
push

easycompany, 8F
推推

milk7054, 9F
棉甲辣,以為女真穿罐頭裝?

milk7054, 10F
綿甲40斤差不多就宋朝麟甲重量

milk7054, 11F
邊軍勞苦。各邊軍士役戰身荷鎖甲、戰裙、遮臂等具共重四

milk7054, 12F
十五斤,銕盔、腦葢重七斤,項護心鑷護脇重五斤,弓撒箭

milk7054, 13F
袋重十斤,腰刀三斤半,蒺藜骨朵重三斤,箭筒一斤,戰勾

milk7054, 14F
連綿皮上下衣服共八斤,通計八十八斤半。

milk7054, 15F
李自成部隊也有棉甲厚百層矢砲不能入
麻煩您去看張建《清入關前步兵研究》與他的其他研究論文, 有詳細的對於明末清初棉甲的討論 後金的甲兵當然是穿著鐵盔鐵甲,也就是水銀甲或明甲 這點在同時期的明代史料也多有闡述,徐光啟等官員都提過相關的情報, 包含關於後金如何打造精鐵造成的甲冑等 後金早期的棉甲兵僅用於攻城,且多披於鐵甲之外,並未廣泛使用於騎兵 而且很可能在薩爾滸戰役獲得大量戰利品之後才更普遍使用棉甲

helldog, 16F

wuchianlin, 17F
所以全軍破敵拿重步兵去衝鋒火槍陣然後幹飛他們完全

wuchianlin, 18F
是合理的戰法嗎…==

roseritter, 19F
在機槍出來之前 還算可用的辦法 人礦夠的話
其實一個問題還是在於部隊素質,若太早開槍開炮,其實就是浪費彈藥且給敵軍機會靠近 可以參考「末代武士」電影,阿湯哥一開始帶去的訓練不足的步兵, 就是遠遠就亂開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leptoneta, 20F
如果敵人火槍打不穿 當然可行

wuchianlin, 21F
明軍這是完整的火槍陣還被少打多,有點難以想像
直到拿破崙時代都仍有騎兵直衝步兵正面並將其擊破的案例, 不能認為拿著不能連發的火銃就足以靠火力攔阻敵軍

gm79227922, 22F
如果打不穿 接近戰被打爛是很正常的 一戰都還有萬歲衝

gm79227922, 23F
鋒戰法

milk7054, 24F
萬曆十年、令在京兩廠、造明盔甲五千副、給京營軍士。

milk7054, 25F
明軍也有所謂的重甲阿

milk7054, 26F
工藝繁複,能明盔明甲大概就幾千人,當然大量裝備只能是

milk7054, 27F
棉甲
我想問,你看過《工部廠庫須知》嗎? 光是北京的盔甲、王恭兩廠,每年就要修理紫花布甲兩萬副,原料有大量的熟鐵, 顯然不是棉甲,此外還要每年預造盔甲2500副,原料一樣有熟鐵 這還沒算上各種紅盔、鐵帽兒盔、明盔、明甲等等,就算大多是修理, 也不是沒多少人能夠裝備的稀少數量 拜託,同時期歐洲的鐵甲都量產到什麼程度了, 怎麼會覺得工藝技術更低的東亞甲冑會無法量產 而且我上面都貼出論文研究了,少看農場文吧

corlachang, 28F
這場後金多是白甲兵下馬步戰,推倒壁壘障礙物殺進去,

corlachang, 29F
放槍砲都沒用。滿文都說幾十人就能破陣所向披靡,不過

corlachang, 30F
不知道是不是像張忠旗這種跟著主人的旗丁沒計算在內

corlachang, 31F
另外當時天寒地凍,明軍也沒戚家軍的紀律訓練,所謂

corlachang, 32F
挖塹豎柵層層防護中看不中用,不畏死白甲豬突衝鋒就破
《滿文老檔》是宣傳著作,雖有較可信的一些紀錄(地點之類的), 但還是要注意有些誇耀和諱敗的說詞

carsen, 33F
關毛的薩爾滸影片是演義小說,錯誤太多不宜參考~

milk7054, 34F
不是阿,產量跟你進廠維修多寡有啥直接關係?七進七出代

milk7054, 35F
表國民雞的華人榮耀概念?西方罐頭裝跟東方甲冑有什麼關

milk7054, 36F
聯,推論也太牽強

milk7054, 37F
羅馬兵團跟大漢魚鱗陣神仙打架的概念?
欸不是,你什麼證據都沒有,信口就說明軍、後金軍大多是穿著棉甲, 這才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吧? 我好歹都已經提了張建的研究論文,內容就是後金的棉甲基本只用於步戰攻城, 並提出王恭、盔甲二廠每年修、造盔甲數量龐大, 這又不只是修理,每年也預造2500副,而且光是修理數量龐大不就代表使用數量眾多? 至於你說明軍很少製造大量的明盔明甲 明軍基本上是常備部隊,裝備造完當然就只需要整備維修 《明神宗實錄》萬曆42年五月19日,工部官員甚至提出反對浪費錢製造更多,強調修理, 難道美軍十幾年來都沒造過一輛主戰車坦克,可以推論出美軍很少用坦克嗎? 又,《明神宗實錄》萬曆47年三月19日,兵部報告說京營軍備廢弛, 提及選鋒的明盔甲7000、頂副帽兒盔紫花甲9020副,庫存裝備大半有破損都沒修 京營選鋒才不到五千人,就有3500人裝備明盔甲,紫花甲也不是棉甲而是暗甲 再要不然看《孫承宗集》,關寧建軍就造了鐵甲超過三萬, 孫承宗第二次上台時稱「如盔甲則馬兵合鐵盔甲三萬副」「步兵綿甲可需三萬副」 而鐵盔甲當時已經有一萬五千副了,怎麼說都不會是「只有幾千副」 當然你要說我舉的例子都是明軍裝備特別好的,這沒有錯 但是到頭來依然無法證明後金的甲兵大多使用棉甲,因為根本違反所有史料

milk7054, 38F
不懂你17世紀盔甲怎麼推論21世紀主戰坦克維修

milk7054, 39F
自己不都寫官員反對浪費錢?如果明朝知道女真流量密碼,

milk7054, 40F
幹麻浪費錢關錦寧防線,直接打造十萬鋼鐵人爆錘女真蠻人

milk7054, 41F
就無敵天下
因為你的前提根本就錯了,鐵甲在當時並不能算少見,重點在於不同鐵甲的防護力 君不見The Knight and the Blast Furnace一書研究鐵甲防護力, 光是厚度、冶金、角度和不同種類的攻擊都可以討論大半本書了 然後官員反對浪費錢是因為可以維修的東西幹嘛新造 完全不符合你宣稱鐵甲很少見的論點 最後,鐵甲配戰馬是明金雙方的共同編裝,步兵配棉甲,明軍最缺的是馬匹 而且部隊素質本就比裝備更重要

hgt, 42F
棉甲不就是外面棉衣裡面放鐵片嗎?? 跟普通鐵甲比不是差不多

hgt, 43F
的嗎?? 只是外面有一層棉布覆蓋而已!! 看不懂在吵啥!!!!!

helldog, 44F
hgt 兄,這不一樣;棉甲內含鐵片屬于暗甲,鐵片露在被稱

helldog, 45F
為明甲;在大明眼中,明甲比暗甲高檔。
明甲是鐵片相綴於外,暗甲是鐵葉縫在布面之內、鐵葉之間並不相綴 這邊討論的棉甲則是指以絲、棉壓實後填充於布面之內 老實說根本都已經有論文詳細考證過了,我就不懂還有人在那邊發明什麼
※ 編輯: jimmy5680 (74.212.230.218 美國), 02/09/2024 02:32:28

hgt, 46F
棉甲也成專有名詞囉??? 好吧!!! 反正你要討論的是那種

hgt, 47F
全棉的,我沒啥興趣!! 你們慢慢研討!!!!!

hgt, 48F
窩!!! 應該講布面甲比較好!! 可能太久沒看記錯了!!!

reich3, 49F
打一堆字,不如看實物還原!

reich3, 50F

reich3, 51F
鍵盤打字爭何事,都是空想空空想。

helldog, 52F
明清時期的文獻里要麽稱布面鐵甲為“暗甲”,要麽直接就

helldog, 53F
就叫“甲”;如果我要摳字眼,我也可以說叫布面甲是錯的

hgt, 54F
我照維基說呀!! 如果要認真,那去改維基比較好阿!!

helldog, 55F
我是回企鵝,不是回你。

jimmy5680 作者的近期文章

Re: [分享] 「滑鐵盧戰役的死者們到哪裡去了?」
雖然不完全是同個議題 但是分享一下最近看書的相關內容 以下是參考: Waterloo after the Glory: Hospital Sketches and Reports on the Wounded after the Battl
[心得] 廣寧之戰的明軍 [3]
廣寧之戰的餘緒:熊廷弼的判斷 廣寧之戰結束後,明軍士氣頹敗之餘開始全面後撤,廣寧的守軍也放棄作戰,多數直接向 後金投降,乃至於施放銃炮驅趕並未投降的明軍。 在王化貞趨於恐慌的情況下,熊廷弼做出的決定是全面收縮,此一判斷造成不少爭議,也 成為
[閒聊] 缺餉與戰力的關聯性
最近在板上有些人一直質疑明軍戰力低迷的原因是欠餉或缺乏軍費 儘管實際上就連對手的後金都指出明軍並未都迅速潰逃還不斷發射猛烈炮火 而倒戈後金、滿州的明軍其實戰力始終沒有因為陣營轉換而有明顯的提升 後金在入關之前也完全是以徵發軍需物資為主的體制
[閒聊] 史實的狂信者武裝集團
如題 沙丘電影第二部最近上映 這部作品可能有參考不少史實的存在 我不太清楚究竟參考了哪些 但是以下是我隨便猜測或看到有人提的 1. Fremen的原型,顯然是泛伊斯蘭世界的族群 Long Live the Fighters是取材自阿爾及利亞
[心得] 1621年瀋遼戰役的明軍 [7]
▌瀋遼戰役的傷亡分析 根據《三朝遼事實錄》,瀋遼戰役的明軍陣亡軍官包含: 總兵,六人 (明廷一開始懷疑賀世賢沒死所以寫五人) 副總兵,三人 參將,七人 游擊,八人 都司,六人 守備,21人 千總,41人 把總,41人 浙營千、把總,10人
[心得] 1621年瀋遼戰役的明軍 [4]
▌瀋遼戰役中的明軍:瀋陽的明軍戰力 天啟元年,後金席捲遼東、攻破瀋、遼兩座重鎮,其作戰的關鍵是在短短一個時辰之內、 即不到兩個小時,就成功攻破明軍重兵防禦的瀋陽城。 瀋陽本非遼東鎮的大城,主官僅為游擊,但是在開原、鐵嶺、撫順、清河等城池陸續
[心得] 1621年瀋遼戰役的明軍 [1]
▌前言 本文是根據《籌遼碩畫》、《熊廷弼集》、《三朝遼事實錄》等史料,考察至天啟元年的 瀋遼之役前夕,熊廷弼與袁應泰在遼東的防務規劃與執行,以便商榷1621年的遼、瀋戰役 中,明軍籌集的戰力之組成與部署,並梳理該次決戰中的戰況。 ▌薩爾滸戰
[問題] 二戰末期的英美戰略轟炸與護航成功率
如題 我在看空戰群英第七集的時候 劇中的美軍飛行員提到P-51野馬開始大量投入並提供全程護航 使戰略轟炸機隊的成功率和倖存率大為提高 劇中也演出P-51大舉迎戰攔截的德軍戰鬥機的場面 (但是,我對劇中的空戰場面非常懷疑,真的有密集和混亂到這
更多 jimmy5680 作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