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historia
標題

Re: [觀點] 關於利瑪竇批評中國音樂

時間
最新2022-04-20 09:09:00
留言3則留言,3人參與討論
推噓3 ( 300 )
※ 引述《Rucca (Herr Chaconne ?)》之銘言: : 先聲明:本人未看過利瑪竇批評中國音樂的文章,也不是主要研究中樂 : 只是就此文章有關西方音樂以及歷史時間問題提出我的看法與討論 : ※ 引述《helldog (媽寶地狗)》之銘言: : : 許多人對利瑪竇在中國札記批評中國音樂的部份不以為然,有人認為利瑪竇充滿偏見,有 : : 人認為音樂無高下之分,持平而論利瑪竇說的是對也不對;不對的地方在於音樂好聽難聽 : : 其實是主觀意見,而對的地方在利瑪竇點出一個問題,為何中樂無法或難以交響化[註1] : : ?說的更明白一點,中樂為何難以管弦樂團的形式存在? : : 註1: 利瑪竇屬於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時期的樂團的編制越來越大,交響樂的理論與編制 : : 逐漸成型,開始出現在教堂或城堡內演奏的中型樂團,交響樂團的編制與理論到19世紀終 : : 於完備,然後在大型的音樂廳裡演奏。 : 利瑪竇是1552年出生,1610年過世,或許傳統西洋音樂史上會認為1600年開始巴洛克音樂 : 時期,但此註解裡面所提的交響樂理論與編制逐漸成型的說法,在1600年其實尚未開始。 : 利瑪竇在世時其實能接觸到的大多還是晚期文藝復興的器樂,這時候的編制並不大。 : 即便到了十八世紀初,算是巴洛克音樂晚期了,樂團編制還是可能介於10-20之樂器,而非我們 : 現在所知道的交響樂團編制,這種60-100人編制的樂團最早已經是1740年以後的事情了。 : 因此我雖然未看過利瑪竇批評中國音樂的文章,但我猜他的文章應該很難連結到什麼中樂 : 交響化的問題。 : : 傳統中樂的編制也可以很大,但只能大家一起玩大合奏或某樂器合奏/獨奏,無法多樂部 : : 協奏,西樂中常有的和弦和聲或對位法也無法出現,原因就是在於音調。 : : 西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以12平均律為基礎,發展出24個大小調(音調),所有樂器的音色 : : 都調整在24個大小調的範圍內,所以各樂器的音色容易融合,作曲家也容易做出協奏等表 : : 現手法。雖然中國比西方更早出現12平均律,但如鋼鐵、槍砲、病菌裡所說的,沒有需求 : : 的發明是無用的,只會被遺忘,中樂的樂器並沒有用上12平均律,各樂器也沒有依照12平 : : 均律做出調整,中樂各種樂器的音調是不同的,中樂的音調比西樂的更多更雜,音色難以 : : 統合,所以才有”各敲各的鑼,各吹各的調”這樣的說法;這也是為何利瑪竇會說他聽到 : : 的都是刺耳音樂的原因, 因為各音色不夠和協。 : 其實利瑪竇的時代12平均律還未被實際的使用,因為要能調出12平均律是需要用微積分的 : ,所以12平均律的調率大概18世紀後半才被使用。西方音樂的調率自中世紀發展以來,從 : 最早的畢達哥拉斯率發展到後來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巴洛克初期常使用的中傭 : 全音律、巴洛克時期Werkmeister、Vallotti、Kirnberg等調率,也都不是十二平均率, : 並沒有如原PO所說比較容易融合做出協奏的說法。 : 至少,我認為調率部分,利瑪竇應該不是以12平均律觀點來批評中國音樂的 首先12平均律的概念其實是使用12音音階的文明都一直在追求的事 為了解決純律和五度相生律的狼音程問題 尋找一種能讓12音平均分配的調律就是很必要的 巴哈的well-tempered clavier雖然翻譯成平均律鍵盤曲集 但是他的原意是「良好的調律」而不是現代的12平均律 我們不知道巴哈用的是什麼樣的調律,但是這種音律就是一種對平均律的追求和近似 音高是否定準這件事,可能沒有音色、音量是否和諧來得重要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小提琴的定音就是以五度調音的 跟管樂和鋼琴的平均律並不同啊,現代不是只有平均律而已 但是在交響樂、協奏曲跟其他樂器齊奏的時候,基本上是聽不出來的 再來是原文也有提的音色和音量,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會音樂,一開始從教會中發展 後來則是流行於宮廷和沙龍,最後演變成在音樂廳演出 特點就是重視空間的音響環境,就必須考量樂器的音色和音量,連樂手的位置都有講究 音量的問題很自然,畢竟20世紀前沒有電子化的樂器 樂器間合奏時樂器天生的音量就很重要 音色則是要既獨立又能融合全曲的風格 所以在交響樂的發展歷史上多一件少一件配器都是要再三考量的 比如說大鍵琴和古鋼琴由於技術限制所以音量太小了 後來現代鋼琴的技術提升,作曲家們也覺得鋼琴的地位尷尬,音色不鮮明 所以都是讓它以獨奏者的身份在協奏曲中跟跟管弦樂團競爭 直到晚近才有作曲家讓鋼琴成為交響樂的一部分 如蕭斯塔科維奇在第一交響曲第二樂章,把鋼琴當作豎琴一樣的色彩樂器般使用 古典吉他也是受到天生的音量限制難以進入交響樂中 最後是音樂本身 雖說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記譜方式 但五線譜的確是在記述調性音樂上非常科學的發明 樂曲要發展到古典交響樂那麼龐大的織體 一個系統化紀錄樂譜的方式就很重要 另外就我了解傳統樂器似乎很多屬於指法譜,每個樂器不太一樣 雖然厲害的人一定有辦法克服 不過轉換效率的門檻還是在那邊 尤其是對於大型曲目的寫作來說 : : 還有很多其它的問題,譬如音色品質不穩或聲音太小等等,譬如笛子;傳統的笛子是竹子 : : 做的,同一種笛子因竹子的不同音色都有差異。譬如揚琴與二胡的共振太小,聲音不夠亮 : : 不夠大聲,在組成多樂部的時候聲音往往被其它樂器蓋掉;傳統銅管(ex: 嗩吶)的聲音太 : : 獨特,在某些戲曲很有特色,但在大合奏時無法融入其它樂器...etc : : 這些問題一直到現在仍困擾者現代中樂創作者;在交響化的過程中,難免某些傳統中國樂 : : 器的音色不夠和協,有人就想要把那些樂器踢出樂團,或想辦法加入某樣西洋樂器彌補, : : 這常常都會引發現代v.s傳統的論戰,最保守的演奏家認為交響化本身就是一種離經叛道 : : ,清末民初之絲竹樂形式才是真正的傳統[註2]。有人認為在中樂團加入西洋樂器就是反 : : 傳統,是向洋文化投降;有人認為只要曲風有中國風味就是中樂,用啥樂器表現都不要緊 : : [註3];到今日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雖然已經有好些交響化成功的樂曲(ex:黃河、文 : : 革時的七齣樣板戲),但失敗的更多,但中樂交響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 註2:現在許多中樂團都不是傳統的中樂團,它們仿造弦樂團的編制進行擴編或改組,樂團 : : 有了指揮,並加上高胡、中胡等現代發明的中樂器來增潤音色。 : : 註3:梁祝本來就是寫給小提琴的協奏曲。 : 以上提出兩個西方音樂史觀點。 : 另外關於交響化的問題,首先,西方交響樂團的出現其實是跟當時時代經濟背景有關。 : 本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樂團編制並不大,也沒有制式的交響曲曲種。十八世紀中期 : 開始,在中央集權政治興起以及經濟上能對音樂投資,越來越大的樂團編制慢慢出現,交 : 響曲這個曲種也從曼海姆樂派開始發展起來,並進而在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主流樂種。 : 中國傳統音樂過去並沒有這種交響曲曲種,中樂交響化是20世紀的產物,當西方古典音樂 : 傳入東方時,過去的中國或台灣音樂家嘗試將傳統樂器組成「國樂團」。國樂團本身就是 : 一個20世紀的產物,而非傳統中國或台灣音樂所原有的。但近來我知道,更多人其實想去 : 了解中國音樂本來的樣樣貌,而不是受西方影響下看待中國音樂。 : 無論中樂交響化的爭論如何,我是認為應該跟利瑪竇的文章相關性很低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91.1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50367396.A.53E.html

3 則留言

tomhawkreal, 1F
推 相當精闢的見解

hedgehogs, 2F

moslaa, 3F
推。感覺真學過音樂

oaoa0123 作者的近期文章

Re: [觀點] 關於利瑪竇批評中國音樂
時隔一年半,我找到了利瑪竇最初的批評內容:「中國音樂的全部藝術似乎只在於產生一 種單調的節拍,因爲他們一點不懂把不同的音符組合起來可以產生變奏與和聲。然而他們 自己非常誇耀他們的音樂,但對於外國人來説,它卻只是嘈雜刺耳而已。」* 所以利瑪竇
更多 oaoa0123 作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