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標題

Re: [創作] 清廷南征記—空缺的皇位

時間
因為大家對南明在己丑之難中,皇室與官員全部離城的狀況有很多的疑問,所以這邊我再 把整體狀況說明一次,大家會比較清楚為何會發生這種事情。整個己丑之難基本上可以分 成數個階段,在不同階段中我會進行個別說明。首先說明南明朝廷內部的局勢。 朝廷內部: 在己丑之難發生前,先出現了一個大事件,就是明孝陵被清軍佔領。圍繞這個事件,大臣 基本上有兩個處置方案。 方案一:繼續閉門守城,由於清軍遠道而來,補給遲早見底,因此此派的主張是利用南京 城高牆厚的優勢,消耗清軍,等到清軍被消耗殆盡後再出擊。這派的主張者以秦王極其僅 剩的親衛為主,在軍事上是採取正道。 方案二:率領民兵出擊,奪回明孝陵,這一派主要是由正平帝為主進行主張。 雖然當時的秦廷看似支持秦王,然而明孝陵被占其實也引發許多大臣的不滿,因此當下明 廷內部可以分為三派:出擊派、守城派與中立派。後來正平帝就是率領大量民兵與出擊派 的少數大臣出擊。由此進入階段一:奪回明孝陵。 階段一 當正平帝率領民兵出擊時,其實此時秦廷內大部分的大臣還在崗位上,而南明宗室也沒有 一併行動。最主要就是因為大家其實也沒啥把握,因此這充其量只是政治賭博罷了。然而 清軍卻被士氣高漲的民兵給擊敗了,由此進入階段二:追擊清軍。 階段二 當進入階段二時,秦廷內部開始發生變化,開始有中立派的大臣派出自己的子弟、門生積 極加入戰鬥。而秦王的親衛中也有人見機不可失,偷偷加入戰鬥。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民 兵得以在棲霞山、寶華山追擊上清軍,並趁他們尚未整軍時再次擊敗。而至此便進入第三 階段:包圍清軍。 階段三 在進入階段三時,此時清軍的戰鬥力已經被消耗許多,可用戰力人數只剩下大約6000人, 同時在撤退時也丟失了許多火炮,另外當時清軍渡江時並沒有帶上太多馬匹,因此剩下 來的清軍以步兵為主。 相反的,光是駐守於寶華山、棲霞山的民兵人數就不下5萬人,加上鎮江民兵以及其他後備 隊,民兵與清軍的軍力比超過十倍。到了這個時候,幾乎所有中立派的官員都加入戰鬥了 ,而正平帝也是在此時才派人回到南京,讓其皇弟與兩位皇叔前往前線。同時秦王和原先 守城派的官員也在此時離開南京。至於為何會有這種狀況,我們還要從南明立國的精神說 起。 南明政治 南明的立國精神與其說是保大明,不如說是抗清。在這個原則下,所有大臣、藩王與皇帝 本身的合法性都需要建立在抗清這件事情上。最有實力,最積極抗清的勢力才能獲得統治 的合法性。除此之外,南明自建立之初,內部也不乏以通敵為由而被判流放、處斬的大臣 。此這也是為何所有大臣與宗室和秦王在最後都離開南京城,加入包圍的原因。 以當時的角度來看,清軍的覆亡只是時間的問題,因此如果此時南京城中這些守城派的人 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戰爭的話,當清軍被消滅後,他們可能會面臨被罷官、甚至是被抄家 的下場。對於這些官員來說,如果要繼續延續政治生命,就只能趁此時加入戰鬥。至於為 何不單純派遣子弟門生參戰就好,是因為當時的清軍人數只有6000人,所以大部分官員並 沒料到會被翻盤的狀況。為了最大化戰後的政治籌碼,大部分大臣會選擇親自上陣。 至於正平帝為何帶上其他宗室,這也是主要為了戰後能夠迅速接收秦王的勢力而產生的作 為,畢竟當時清軍與民兵的軍力比超過十倍,同時清軍也沒有大量騎兵與砲兵,所以正平 帝才會做出此判斷。 很高興大家可以這樣一起討論,感覺可以讓架構更完整。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提問題或是建 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222.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689947403.A.32E.html

Re: 回文串

00
> Re: [創作] 清廷南征記—空缺的皇位
DummyHistory07/21 21:50

0 則留言

※ 編輯: joyjoey0311 (114.25.222.211 臺灣), 07/21/2023 2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