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C_Chat
標題

Re: [閒聊] 該怎麼清晰說明文筆的定義?

時間
最新2023-09-14 19:24:00
留言7則留言,6人參與討論
推噓4 ( 403 )
我真的太認同了,三級分以下的超級好判斷,但四級分以上很難說。 最近因為工作需求需要寫一堆文章,這種時候當然是請chatgpt代勞, 我個人認為chatgpt所生成的文章就是很穩定的4級分,只要給幾個關鍵字馬上就能 生成出一個不錯的模板; 但是千萬別問他專業知識,或者說,如果你問他專業知識,絕對要預期他在瞎掰。 以下是幾個範例: Q:請問你知道出師表嗎? A:是的,我知道《出師表》。《出師表》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它分為三篇, 分別是《前出師表》、《中出師表》和《后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作, 表達了他對劉備的忠誠和對國家前途的擔憂。這些表格寫入了中國文學史,並被廣泛傳頌 和研究。如果你對其中的某一篇有具體問題或需要更多信息,請告訴我,我會盡力提供幫 助。 乍看之下是寫得不錯,作者、年代都對了,但仔細一看,靠北喔什麼中出師表 Q:要如何說服學生,關於0.9,9循環這個數等於1? A: 1.實際計算: 可以通過數學運算來展示這一點。例如,你可以將 0.9 循環用等比級數的公 式計算出來,得到 1,從而直接證明它們是相等的。 2.分數的角度: 你可以將 0.9 循環表示為分數,即 9/10。然後可以使用簡單的分數運算 ,例如將分數化簡,來證明 9/10 等於 1。 3.幾何的角度: 你可以考慮一個長度為 1 的線段,然後將它分成 10 等分。那麼其中的 9 等分長度就是 0.9,而整個線段長度就是 1,這可以幫助他們視覺化這個概念。 4.用實際例子解釋: 舉例來說,你可以使用小數的加法和乘法來展示 0.9 循環等於 1。例 如:0.111... * 9 = 0.999...,而 0.111... = 1/9,所以 0.999... = 9/9 = 1。 5.使用資源: 可以引導他們閱讀相關數學教材、文章或是在線資源,這些資源通常會提供 更多的解釋和證明,有助於他們理解這個概念。 6.耐心和尊重: 有時人們對於新的概念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和理解。重要的是要以耐心和 尊重的態度與他們進行討論,解答他們的疑問,並鼓勵他們探索這個概念。 最終,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和接受速度都是不同的,重要的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來幫助 他們理解這個概念。 後面開始都在瞎掰,而且放棄找新的方法了嗎? 總之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流暢的文筆,用chatgpt大致上都能生成出來。 但在那之上呢?也許就非常吃重個人的美感了。 再附贈一個: Q:請幫我針對出師表這篇文章,分別產出兩篇評論,一篇評論盡可能正確,一篇則是虛假 的。 A:正確的評論: 《出師表》是中國歷史上一篇重要的文學作品,由南朝梁代的文學家杜牧創作。這篇文章 是杜牧致仕歸鄉後,寫給當時的南梁皇帝的一封公開信,表達了他對國家困境的憂慮和對 皇帝的忠告。文中使用了華麗的辭藻和深刻的議論,強調了國家的危機以及統治者的責任 。儘管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任何實際的軍事行動,但這封表達了作者深切的國家情感和對 國家前途的擔憂。《出師表》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一,不僅在文學價值上有著 高度的評價,而且也反映了歷史時代的背景和人民的心聲。 虛假的評論: 《出師表》實際上是一部完全虛構的文學作品,其作者實際上是一位虛構的文學家,沒有 歷史記載表明這篇文章真實存在。它被廣泛傳播,以製造一種虛假的歷史感。文中所描述 的國家危機和皇帝的憂慮都是編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激發讀者的情感,而不是真實反映 歷史事件。儘管有人聲稱這是一篇重要的文學作品,但實際上它只是虛構的娛樂材料,不 能被視為真實歷史的一部分。不應該把它與真實歷史文獻混淆。 請注意,虛假的評論是完全不准確的,僅用於演示目的。《出師表》是一篇真實的文學作 品,由杜牧創作,被廣泛認可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一。 我只能說,笑死。 ※ 引述《u6vmp1756 (馭心)》之銘言: : ※ 引述《secretfly (乂o賈霸死鬼o乂(Jquery))》之銘言: : : 我感覺文筆這個詞 有一百種定義 : : 或者說很難去形容 : : 對國文老師來說 文筆好像就是生澀詞彙 : : 多一點修辭以及引用名句 : : 對九把刀來說 他覺得好看就是一切 : : 對文學作品來說 文筆又是另一種結構 : : 很多人在討論文筆 可是好像沒有一個清晰完整 大家公認的定義 : 先說結論:沒有。 : 文筆寫的好或是不好,從來沒有一個「客觀標準」或一個可以衡量的「度量衡」,在東方 : 文學理論中,還沒有出現一個如同「1+1=2」絕對客觀的批評方式。 : 那麼,人們是怎麼判斷一部作品寫的「好不好」呢? : 答案是菁英,知識菁英,至少在後現代以前,是每個時代的知識菁英。 : 新文化運動的知識菁英(魯迅、胡適等)認為,中國文學開始有「文章美不美、優不優雅、 : 好不好看」的這種批評意識,始於曹丕(就是那個老爸是人妻控、要他兄弟七步成詩的曹丕 : )的《典論·論文》,他們說這是「文學自覺」──意指在曹丕之前,沒有人會在乎文章 : 寫得好不好看,只要能傳達意思就好;但在曹丕之後,你的文章使用的詞彙、修辭、文字 : 的排列方法開始受到重視,人們(這裡的人們還是指菁英階級)開始研究「文字的風格與使 : 用」,而不僅僅認為「深刻的道理勝過膚淺的文字」。 : 而後續的《文心雕龍》把文學的批評觀點推上巔峰。但是,就算知識菁英想把一種主觀的 : 評判標準用客觀的推理寫出來,他們自己的這種「客觀推理」也是受到別人主觀的評價, : 例如上述的《文心雕龍》,它本身的評價都隨著時代起起伏伏,這就代表根本就沒有一種 : 「絕對客觀」的對文筆的測量方法,不同的朝代會對同一本書有不同的見解,以下舉兩例 : : : 唐朝的時候最廣為人知的詩根本就不是李白,唐朝當代收錄的詩也沒有大量收入李白的詩 : ,當時最受歡迎的詩人叫羅隱,可在唐朝以後,李白家喻戶曉,現在羅隱連高中國文課本 : 都沒看過。 :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剛出版時根本沒人要買,甚至在出版第四部時,因為前 : 三部銷量不佳,出版商都決定要「腰斬」了,最後尼采只好自掏腰包出了少數幾本。直到 : 後來哲學家與文學家的翻案,《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才成為經典。 : 順帶一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中國的第一本翻譯,就是魯迅翻譯的。 : 因此,直到現在,「文筆好不好」這個評斷不是依據一個「道理」或「方法」,它是依據 : 人,文化界的菁英,他們說好,並且給出了他們的理由,那就是好──對,聽起來十分不 : 公正也不客觀。但是菁英的意見能夠受到他人的敬重,其中一大原因是人們相信他們多年 : 在文化圈中對美感的磨練和誠實。 : 以上我所說的,都是基於「東方的文學批評」所作的結論,因為西方有一顆超級大腦袋, : 寫出了一篇名為《詩學》的鬼玩意。而據我所知,這本書的內容,到現代的電影編劇和 : 劇場劇本都還在用他那經典的「三幕劇理論」做為他們創作的依據,所以我只能說至少在 : 東方,我們是沒有一個貫穿從古至今都可以拿來當作標竿的文學批評理論。 --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1.236.1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694688508.A.173.html

Re: 回文串

47
> Re: [閒聊] 該怎麼清晰說明文筆的定義?
C_Chat09/14 18:48

7 則留言

poke001, 1F
中出師表www

Lamuneforty, 2F
中出師表笑了

poke001, 3F
你可以請他介紹一下中出師表嗎XD

aa091811004, 4F
chatgpt會自己亂掰也不是新聞了wwww

jeeyi345, 5F
四分文筆 內容0分

fate201, 6F
9/10等於1

u6vmp1756, 7F
中出師表

nahsnib 作者的近期文章

Re: [閒聊] 老師真的管不了霸凌喔?
日本怎樣我不確定,但台灣基本上有法條強制規定學生被霸凌, 所有學校老師、行政甚至是掃地的工友(現在工友越來越少,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只要任何一個人知道這件事情,不管是什麼時候知道的,那麼就開始倒數二十四小時, 只要在二十四小時內沒有向上
Re: [問題] 風紀委員很G8嗎?台灣學校有風紀委員嗎?
有,除了每個班上都有,並且隨著年歲漸增功能逐漸下滑的風紀股長外, 不少學校也有糾察隊。 之前我待過的某學校糾察隊的工作真的就要每天在校門口抓服裝儀容不符合規定, 但在最近越來越多學生會去檢舉之後--現在並不能因為學生不穿制服就記過-- 這項
Re: [魔戒] 譯者朱學恆其實也是傳奇了
這就讓我想到韓國的狀況。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019601 報導連結如上。 大致上整理一下,韓國文壇長年由於韓國重男輕女的文化, 性騷擾稀鬆平常,你不吞下去就會被
Re: [閒聊] Unlight 清明節活動
※ 引述《magicalwind (三玖軍總司令)》之銘言: : 看到Unlight復活 : 大學時期的回憶都湧上來啦 : 印象最深的除了萬聖節每個城都在召喚南瓜王 : 就是某年神奇的清明節活動bug了 : 印象中是 : AP(行動點數)原
Re: [閒聊] 中國3000年文明有甚麼可取之處嗎?
提問,一直有人說科舉是很偉大的制度,提供窮人翻轉的機會之類的云云, 這個邏輯是怎麼來的? 首先科舉要考的東西全部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我的認知應該沒錯吧? 讀書需要識字,而不管是哪個朝代我想這都算是有錢人的特權? 再來,考試要用的書籍,在古代是
更多 nahsnib 作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