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SuperBike
標題

Re: [問題] 買新的防摔衣 再改D3O ?

時間
留言54則留言,16人參與討論
推噓24 ( 24030 )
發現想講的其實蠻多的,所以就乾脆回一篇文章。 首先,一件防摔衣的保護性,是要用整件衣物的強度以及護具來相輔相成。 所以護具固然重要,衣物的抗撕裂能力、抗摩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推文有提及的文章,就是在講這部分。 以歐盟來說就是 EN 17092 的相關認證。 基本上會依據不同摔車後的機率分為三個區塊來做測試。 ZONE 1 基本上對應護具的位置, 所以也很常見護具處的布料都在外層多做耐磨材質的關係。 ZONE 2 則是外側很有機率跟地板親密接觸的區域。 ZONE 3 則多內側相對比較不會直接跟地板摩擦到的區域。 而整個認證等級上,基本摩托車用品有測過的都是 CLASS A 級到 AAA 級。 其實底下還有 B 跟 C 級,但那保護性太差了。 拿各級測試後對應的時速圖如下, https://i.imgur.com/OuHrgqu.jpg
Re: [問題] 買新的防摔衣 再改D3O ?
https://i.imgur.com/MxV0PWE.jpg
Re: [問題] 買新的防摔衣 再改D3O ?
https://i.imgur.com/tpWg9PM.jpg
Re: [問題] 買新的防摔衣 再改D3O ?
所以 EN 17092 是非常方便的客觀參考標準,但問題是歐系部品商會送測這項目。 日系的... 就我印象還真沒看過。 某方面上,這也是我不太喜歡買日系的防摔衣的原因, 當然還有更大原因是尺寸對肥宅不友善啦 (逃。 回到護具部分,護具的話就比較沒有歐、日系的差別。 基本上現在的護具大廠絕對都送去驗 CE 認證, (通常公路護具的對應認證為 EN 1621,其中又有細項對應不同部位) 所以相對好判別其防護能力的底線。 而同一護具材質的前提下, CE Level 2 護具的厚度都會明顯比 Level 1 還要厚。 所以我會建議如果現在使用的是 Level 1 護具,而你喜歡這種護具材質。 最好去實體店面看過 Level 2 護具的厚度,再考慮是否要更換。 因為通常那厚度的增加都是很有感的, 以 d3o 這樣的軟護具, Level 1 等級的確實會覺得很柔軟、輕巧,基本無負擔。 但換到 Level 2 所謂的輕巧、柔軟,基本不存在, 因為厚度增加所帶來的重量不太可能無感外, 柔軟度也因為厚度的關係,不像 Level 1 可以輕易的彎曲起來。 另外推文有人提到德國 SAS-TEC 這家專做護具的大廠。 他們最新有款 SC-1/SB2 、SC-1/EB2、SC-1/KB2 系列為 Level 2 材質。 跟同樣材質的 Level 1 護具 SC-1/SB1、SC-1/EB1、SC-1/KB1 僅僅差 3mm 的厚度。 確實是挺吸引人的,而且真的很薄, 只是不知道放到一般護具袋會不會有固定不好的問題。 至於護胸的話,我是覺得先求有再說,但最好是一片式的。 除非你的兩片式是類似 RS-Taichi 的 TRV067 那樣可以組合再一起的。 不然常見的兩片式分離或者是用拉鍊固定的,中間都是無保護作用。 至於 CE 認證,我現在常用的 TRV034 是沒有 CE 認證的, 但 RS-Taichi 把他放在 Racing Gear,應該可以相信...吧? 會常用 TRV034 的原因其實就更輕巧,且更百搭,因為可是單穿的。 以前用 Knox 自家的護胸,雖然有通過 CE Level 1, 但厚重度其實挺有感的,通風也比較差一點。 總之,考量到穿得住的前提,最後選擇 TRV034 使用。 之後或許會升級成 TRV069 吧。 另外 Hyod 的產品在台灣很受歡迎的原因, 應該就是日系部品的優勢放到最大的結果。 尤其 Hyod 是極端注重日本國內市場的品牌。 所以有相對符合東方人標準身材的剪裁。 還有日系最擅長的設計,讓容易融入日常生活, 以上這兩點真的甩歐美廠好幾條街。 至於護具用 d3o 倒是覺得還好啦,但就是最有名的軟護具。 不過現在的比更柔軟甚至更強的護具比比皆是,這點優勢已經慢慢消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78.8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uperBike/M.1633660046.A.137.html

54 則留言

EVA96, 1F
Hyod好看好穿 細節設計符合騎乘需求

EVA96, 2F
網布夾克款抗撕裂的能力就不知道怎麼樣

EVA96, 3F
護具部分 我用過覺得最滿意的是一片式護胸
日系的就看你信不信廠商的能力,至少某家我不信啦。 穿到爆縫線過,這種跟我說磨下去的表現會有多少我是懷疑啦。

EVA96, 4F
有通風舒適佳好穿脫 CE2等級 沒什麼異物感

EVA96, 5F
但是不得不提Hyod有個致命缺點就是沒有反光設計

EVA96, 6F
我自己是很少在低光源環境騎乘 但有高反差設計

EVA96, 7F
不論光源都可以讓其他駕駛注意到你
反光設計其實有做的防摔衣意外的少就是,我指的是大面積的。 小面積的反光設計說真的就杯水車薪。

EVA96, 8F
現在最常穿的氣化衣只有五件式護具+護胸

EVA96, 9F
材質完全不耐磨 輕輕摔車可能都會爆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對岸很多防摔衣、褲,就是玩買護具送衣服的概念。 材質基本上一摸就知道不耐磨,護具倒是給到 Level 2 。

EVA96, 10F
Macna很愛做整件會反光的
Macna 那項技術應該是 NightEYE ,但其實比較常見在他們家的多功能防摔衣上。 我自己手邊有一件,確實效果很不錯。

ericyoyo, 11F
之前看過D牌廣告有點在嗆M牌的感覺,大意是說我們

ericyoyo, 12F
的產品只在需要的地方反光,不會讓顧客晚上看起來

ericyoyo, 13F
像聖誕樹…
以多功能衣那種的來說,其實被嗆應該也無感啦。 要外型就不會選那種類型的防摔衣了。

ericyoyo, 14F
另外小弟也覺得光褲類來講歐美系品牌已經用上各種

ericyoyo, 15F
黑科技了,但是日系品牌防摔褲還是沒啥特別的
日系目前比較少見用其他機能布料, 僅止步於常見的 Kevlar、Aramid、Cordura。 比較少看到其他像 Covec、Armalith、Dyneema…等機能布料。

BigBird110, 16F
問一下 CP9 CE LEVEL 2 兩片式護胸 這種也不好嗎

BigBird110, 17F
我本來也是要買輕薄型的 但根本不耐磨 派不上用場
兩片式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正中間或者說拉鍊處基本上等同沒護具,這是物理限制。 所以才說除非是像 TRV067 那樣兩片可以像積木一樣組起來沒空隙才比較 OK 。

casper60314, 18F
hyod很香但我只買得起RS taichi

as5656v, 19F
長姿勢推

EVA96, 20F
聖誕樹超好笑

EVA96, 21F
Taichi跟hyod價差沒想像中大吧?
差別在於 Hyod 比較沒有真正意義上價格入門取向的產品吧。 RS-Taichi 的高階產品確實並沒有便宜多少。

StNeverRush, 22F
D3O其實有缺點的:不耐磨 店員曾經給我看過一件被磨

StNeverRush, 23F
穿的d3O 要避免只能做厚一點可是變得比其他ce2的硬

StNeverRush, 24F
材質佔體積
這說法我覺得蠻奇怪的,軟護具不耐磨是物理限制。 像上面提及的 SAS-TEC SC1/SB2 我也不覺得能耐磨。 所以加厚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吸收更多的衝擊能量,而非為了耐磨。 說到底,耐磨這件事情靠的應該是整件衣物的布料材質,而不是護具。 護具最主要還是減少撞擊的能量傳到身上。 如果今天護具會像滑塊一樣外露的話,那這說法就比較有理由。 但護具基本上都在布料內,嚴格來講護具真正會碰到反而是摩擦後的熱能。

MELOEX, 25F
也不能說通病吧 一樣算是物理限制

MELOEX, 26F
護具會被磨到代表外衣已經被磨穿 這鍋應該是外衣要

MELOEX, 27F
背才對
也是啦,說通病好像是缺陷一樣,但其實這就是軟護具的物理限制。 然後你說的沒錯,磨到內護具基本上代表布料已經磨穿了, 如果今天不是有護具的區域,那磨的就是皮肉了。

StNeverRush, 28F
確實不是護具的鍋沒錯 不過看到連同布料一起被磨穿

StNeverRush, 29F
表示真的還是有機會遇到這種狀況不知道硬材質有沒有

StNeverRush, 30F
機會多個保障

StNeverRush, 31F
我自己也都穿d3o所以才怕怕的

MELOEX, 32F
漏水 會怕的話也許你該考慮升級外部材質 例如皮衣

MELOEX, 33F
*樓上

StNeverRush, 34F
有在看皮衣了哈哈

EVA96, 35F
磨穿的話 代表已經第一時間把撞擊力道吸收了

EVA96, 36F
如果還有後續更嚴重的撞擊 有沒有磨穿可能都擋不住
比較厚是會有差那麼一點啦,但這不是護具原有的設計範疇。

BigBird110, 37F
原來是那種可以拼圖式的 了解
對,重點是補足兩片間的空隙。

pennymarkfox, 38F
推個 lv1跟lv2的厚度真的差好多= =
我手邊的對照組有 d3o 跟 Knox microlock 兩種其實都差很多。 所以才說 SAS-TEC 那套新的護具很厲害,兩種等級只差 3mm ,這厚度差距基本可忽略。

iamspikeking, 39F
D牌附的護膝肩肘好像都是level 1的?
其實大多數的大品牌的護肩、肘、膝都是給 CE Level 1 背、胸、髖通常都是加購選項。

jacky791111, 40F
感謝長知識,這兩天才買入門防摔衣,有預算會再升

jacky791111, 41F
級,想請問富士山評價如何?價位感覺比hyod便宜一

jacky791111, 42F
點,但也很帥
Kushitani 皮革品很強,皮質是我用過最柔軟的。 我自己現在有幾雙 Kushitani 手套,對比其他家手套真的柔軟度沒得說。 但相對於皮革品,他們家的布織品就比較弱勢一點。 另外就是布織品有分亞版跟日版,同型號下,亞版品質沒有日版好,但便宜一點。

crawford438, 43F
富士山不下Hyod啊
日本三大高階部品品牌就,Kushitani、RS-Taichi、Hyod Hyod 其實跟 RS-Taichi 有點淵源就是,反正最後獨立出來了。

ruoshi, 44F
推分析 感謝分享

boymike, 45F
求推新手入門通勤款

revon, 46F
d3o鮪魚肚還不錯,至少入手價沒其他ce2的高

BigBird110, 47F
通勤就穿LEVEL 1 阿~
還是以穿得住的為主。

h040683, 48F
要輕薄還有A-XOC可以選呀 都CE2規格的
A-XOC 的確很輕薄,但就跟 SAS-TEC 那組一樣, 這樣輕薄的護具,撇除尺寸外,其實不見得每個護具袋都可以裝。

jacky791111, 49F
謝謝分享富士山的資訊,那以後升級可以去逛逛謝謝
上面忘了補充,亞版的型號都是 A 開頭,日版則全都是 K 開頭。

jacky791111, 50F
了解,這篇先收藏起來,謝謝分享,一些高單價也不

jacky791111, 51F
是能一直嘗試一直換,還好有前輩解析

jalensu, 52F
若說抗撕裂拉扯的,除皮衣,比較推薦KLIM

jalensu, 53F
其他通風,防水,彈性反光辨識等功能都很有品質

jalensu, 54F
HYOD 買過一次,覺得只有造型吧,不值那價格
取向不同,Klim 基本上專做多功能衣, 如果能接受那外型,那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也不用到 Klim, 有點等級的多功能衣,多半比一般布織品的防摔衣還更有安全感。 光布料材質的使用基本上我覺得就差很多了,但相對的厚重度也是提升。
※ 編輯: Virex (1.162.81.106 臺灣), 10/14/2021 2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