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Coffee
標題

Re: [器材] 手沖流速慢的問題

時間
最新2022-01-06 15:10:00
留言61則留言,5人參與討論
推噓11 ( 11050 )
主因應該是底部出水孔是圓形,沒有導水條或延伸到底部的肋骨條,導致濾紙與出水孔是緊密貼合,沒有空氣對流幫助排水,以致流速變慢。 最明顯的例子可參考一般v60跟粕谷哲設計的v60,差別就在粕谷哲設計的下方出水孔完全沒有任何導水線或肋骨延伸至底部當導水線,因此粕谷哲的出水孔是一個完整的圓形,不想一般v60呈鋸齒狀。且粕谷哲用意就是要流速慢、要浸泡效果。 原po底下推文有版友說是沒有肋骨的關係,我認為關係不大,粕谷哲的v60有側邊肋條,但流速仍然是公認的慢。 另一個例子是kono的短肋濾杯,大家可能會以為短肋應該流速慢,但實際用起來往往會嚇一跳。無肋條高水位的部分或許流速略慢,但也不是慢到非常有感,整體流速仍是偏快,這是有實測的結果。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借或買來試試看。 對了,m01有人買了粕谷哲版的V60嫌太慢,之後把濾紙折一下,讓濾紙跟底部出水孔接觸面積 減少到只接觸2/3,感覺流速有比較順暢,原po不妨試試。 ※ 引述《rockguitar (Heavy Metal~!!)》之銘言: : 平常在家都是用Hario V60濾杯 : 在公司為了方便買了Driver的摺疊濾杯 : https://www.cy-driver.com.tw/driver/HM-ZDV60-A1.html/ : 一樣用V60的濾紙 : 同樣的粉量.研磨度.水量 : 為什麼摺疊濾杯的流速慢非常多呢? : 感覺摺疊濾杯只是把濾紙撐著 : 應該流速會比V60快啊 : 反而萃取到後段感覺好像塞住流很慢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59.114.125 (臺灣)

61 則留言

jaysuzuki, 1F
KONO二代少粉量好像不比V60慢,不過三代就真的比較慢

whistling, 2F
三代我還真沒玩過,有機會來試試。

Icta, 3F
原po的濾杯沒有所謂的"出水孔" 是全鏤空的

Icta, 4F
粕谷哲版的側流無處可去,會積在光滑下緣的上方

Icta, 5F
就算上方肋條帶出側流,也都會卡在孔緣

Icta, 6F
但折疊濾杯的側流出來後,並沒有阻塞積累的問題

whistling, 7F
水流跟氣壓等等類似 是整體來看 不是單看一個地方

whistling, 8F
不是底下塞住了就一定往旁邊流 並且 我文中不想刻意講

whistling, 9F
的明顯就是 "我"覺得側流跟側邊肋骨效果根本沒想像中的

whistling, 10F
的好 原po雖然是簍空的架子 但底部一樣是一圈鐵線 這可

Icta, 11F
你可以參考看看垂直濾杯跟無慮杯,兩者實際使用都比v60慢

Icta, 12F
從這兩者看來我不知道他們的所謂"空氣對流"出了什麼問題

whistling, 13F
請原po再加張由上往下拍的照片會較明顯 那圈就是出水孔

whistling, 14F
我沒用過垂直濾杯跟無濾杯 所以這我無法評斷 其他則有

whistling, 15F
則有自己實驗數據 並且你指的這兩個濾杯皆主打流速快

Icta, 16F
我沒有確切的答案,只是我的經驗來說,濾紙跟肋條的接合面

Icta, 17F
會增加流速,像是藍瓶的底部肋條也有很明顯的效果

whistling, 18F
比V60慢?是慢多少呢?基本上慢5秒內我是當作誤差看待

Icta, 19F
我自己也常用完全沒有側面空氣對流的方式沖

whistling, 20F
這我尊重你的使用經驗 我只是想說 肋條不會無用 但也沒

Icta, 21F
我只能說我看過的,詳細的數據沒有記錄下來

whistling, 22F
也沒想像中會造成的效果那麼大-這也是"我個人"經驗而已

Icta, 23F
我只是無法理解貼合在鏤空的濾紙下方貼合一圈就可以減低全體

Icta, 24F
流速

Icta, 25F
我沒有要說對錯,我也沒有答案

whistling, 26F
其實你提的垂直濾杯就會是一個很好的對照組 可惜我現在

whistling, 27F
玩浸泡比較多 沒興趣買那個來試 不然比較一下應很快

Icta, 28F
另外說其實我覺得粕谷哲版算是失敗的設計

Icta, 29F
粕谷哲現在平常都用一般版v60

Icta, 30F
上次看他用粕谷哲版+高速sibarist濾紙,大水注到後來

Icta, 31F
還得自己把濾紙拉開一個小縫加速

Icta, 32F
我很喜歡他的手法跟風格,不過這濾杯就算了
※ 編輯: whistling (49.159.114.125 臺灣), 01/05/2021 17:12:11

whistling, 33F
我非常同意:D 他的版本濾杯負評多 他自己應該也沒想到

lightmei, 34F
粕谷哲把粉磨粗加快流速,然後又出一個降低流速的濾杯

lightmei, 35F
真的滿奇怪的。我還滿支持原po的理論,James Hoffmann

lightmei, 36F
V60的影片有提到有些人注水不敢超過粉層,因為怕水從濾

lightmei, 37F
紙通過,但以他的經驗,就算注水超過粉牆,大部分的水

lightmei, 38F
還是從粉床流過,從側邊濾紙通過的反而不多,所以他的

lightmei, 39F
手法把水注滿濾杯保持溫度,還加上攪拌整平粉床,或許

longtimens, 49F
我的意思是如I網友啦

longtimens, 50F
版友XD

lightmei, 51F
感謝I大分享,他的結論確實是從側面bypass的水滿多的

lightmei, 52F
比較好奇他怎麼做實驗的

Icta, 53F
他之前有試過用膠封住側面,後來也有用3d列印去做不同的模型

Icta, 54F
從幾何角度說起來,倒置圓錐是沒有底部,只有側面的

Icta, 55F
所以嚴格說起來只有分從"比較低的側面"流出

Icta, 56F
跟從"比較高的側面流出"

Icta, 57F
從這個角度來說,倒置圓錐對於萃取均勻度有著根本的缺陷

Icta, 58F
也不可能避免所有的bypass

Icta, 59F
深究下去,會發現90%的手沖技法都是發展來解決圓錐造成的

Icta, 60F
問題

Icta, 61F
所以在世界賽才會看到越來越多新手法搭配平底濾杯的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