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Buddha
標題

[請益] 音樂與三摩缽提

時間
留言61則留言,3人參與討論
推噓5 ( 5056 )
之前看板Buddha的前輩、師兄有提及:"用行法次第的原理來說,淨土就是明心見性者, 藉由「三摩缽提(sama^patti)」製幻的方式,用性光團所創造出來的。 《真珠美人魚》有一首曲子,原聲帶(Original Soundtrack,簡稱為ost) Tabidachi https://youtu.be/oIQwAtVoJtI
日文的「旅立」,羅馬拼音是「Tabidachi」,意思是「出發、離開」 從歌名來看,這首歌聽起來有點感傷,好像蘊藏著「逃離一個傷心之地」的意味 可是,在動畫的劇情裡,則是露亞終於覺悟,不再畏懼凱特的威逼利誘,珍珠散發著 露亞心中對夥伴的信念與光輝,同伴們的珍珠起了感應,大家趕來現場援助露亞。 在這段劇情播放這首背景音樂。這時,反而給人感到一種安慰、希望到來的感覺。 有時候,同一段旋律,在不同情境下播放,卻可能讓人感受到不同的心境。 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參「禪」,有時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可能與表達者原本的意思有所差距、不究竟, 可能需要透過「以心印心」來傳達。 但表達者與接受者之間,有時也需要默契,以利於交流。 文字是這樣,旋律也是如此,影視作品亦復如是。 By the way, 這部動漫作品,原來的名字叫做「人魚的旋律(Mermaid Melody)」 香港的翡翠電視台把它翻譯為《唱k小魚仙》 七色的微風吹拂著,目標是那遙遠的海岬。 在黎明前聽見的旋律,那是一首非常懷舊的歌曲。 向東方的天空振翅而去的鳥兒們, 哪 這就是通往寶島的捷徑。 七座海洋的樂園,在暴風雨的夜晚過後, 為了傳達愛,新的生命會再次誕生。 七座國度的旋律, 即使有一天,又有誰要從這裡踏上旅程的日子到來了, 我也不會忘記的。 緩緩流動的雲朵,消失在彩虹的盡頭。 星星們就像珍珠一樣,開始釋放強大而奇妙的光芒。 從南方的天空,傳來的口哨聲, 是啊 變成大人的時刻,也伴隨著它。 圍繞著奇蹟展開的冒險, 若是將溫柔的母親的願望,懷抱在胸中,誰都能夠出發旅行 在一個群星降臨之夜,的幻想曲, 用滿溢的淚水祈禱, 照亮那無人知曉的未來吧。 https://youtu.be/LUThx7YVwOM?t=41
上述的Legend of Mermaid的歌詞:"七座國度的旋律,就算有天,又有誰要從這裡踏上 旅程的日子到來,我也不會忘記。"又讓我聯想到Hikaru Michi (光る道) 的歌詞(中譯 版本):"順著這道光,讓我們去找出咒文吧,到可以實現被囚禁的夢想的國度去。 就在每個人最初起跑的地方集合吧,...,那就可以解除掉那條無止盡的光之道路的封印 。"佛陀當初舉辦那些法會時,也有眾多菩薩、聲聞、緣覺的佛弟子們來來去去呢。 彌陀淨土,也有許多優美動人的樂曲,就像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嗎? 補充:密教的四種事業的法,叫作「息、增、懷、誅」。 息就是息災;增就是增益;懷就是懷愛,敬愛、祝福的意思;誅就是降伏、調伏。 https://youtu.be/Tgg4Lvehqv4?t=454
今天臨時起意,讀了一點《佛說維摩詰經》,內容中提及,稍微有點感觸。 維摩詰心想:「我生病了,大慈悲的世尊怎麼不派人來向我問疾呢?」 佛陀感應到了維摩詰的想法,於是問眾多弟子,誰能代表佛陀、前去慰問這位居士呢? ......(以下略) 釋迦牟尼佛與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與香積佛,彼此有需要時可以「以心印心」。 阿閦佛(無動佛)也能感知維摩詰居士以神通將妙喜世界搬運至南閻浮提裡。 《佛說無量壽經》裡,阿彌陀佛也能藉由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將自己的形象示現 給法會上的眾弟子們。 美人魚公主們也是透過珍珠「以心印心」。 阿克安蕾芝娜(aqua regina)女神:「為了讓七大海洋恢復和平,我現在賜與你們新的力量 — 一首充滿愛與力量的歌。來吧,接受我這一首新歌,唱出來吧,美麗的人魚公主們。」 露亞:「請您看著我們吧,阿克安蕾芝娜女神,看著我們唱著這首,由妳賜給我們、 充滿愛的歌曲。」 佛教音樂(聖嚴法師-大法鼓 0152) https://youtu.be/c-qPwSIyra8
-- 電影對白圖(FB) / 電影療傷誌(IG) Moviematic (2019年8月 著) 從來不是每一句「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 並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得到對方真心的原諒 害怕認錯,除了是害怕面對自己的過錯 亦是不想得到預期以外的答覆 雖然真心的悔過,並不代表必定會得到原諒 但最少真正了解自己犯下的錯,再作真心的道歉 是一種自我的進步,認錯是關鍵的第一步 道歉的最大意義從來都不在於是否得到別人的原諒 而是反思己過,希望下次有所進步,不會再犯下同樣的錯誤 有些人花一輩子的時間,仍無法得到原諒,最後抱著遺憾離開人世 有些人恨一個人,嫌一輩子的時間也不夠長 以為自己的恨意能令對方煎熬,結果受罪和活於痛苦的卻是自己 學懂有量度的原諒別人,有勇氣的主動認錯 對於自己和別人亦是一種解脫 . 《大魚海棠》 Big fish Begonia (201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9.167.22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76390786.A.35E.html

Re: 回文串

561
> [請益] 音樂與三摩缽提
Buddha02/15 00:06

61 則留言

※ 編輯: APttUser (116.59.167.229 臺灣), 02/15/2023 01:09:42

gogolee0210, 1F
抱歉打錯,應該是三摩缽提才對。
我傻眼囧

gogolee0210, 2F
圓覺經:

gogolee0210, 3F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

gogolee0210, 4F
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

gogolee0210, 5F
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

gogolee0210, 6F
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

gogolee0210, 7F
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gogolee0210, 8F

gogolee0210, 9F
...

gogolee0210, 10F
...

gogolee0210, 11F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

gogolee0210, 12F
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

gogolee0210, 13F
名單修三摩鉢提。

gogolee0210, 14F
感謝您的提醒內
也感謝師兄你勇於認錯、願意特地前來更正(^_^)a
※ 編輯: APttUser (116.59.167.229 臺灣), 02/15/2023 02:02:11

devil0915, 15F
師兄不錯喔,能夠漸漸體悟一切法皆是佛法。三摩缽提是

devil0915, 16F
製造出一個幻法來對治妄心 (妄心也是幻),是故師兄從

devil0915, 17F
音樂中體悟佛法的道理,如同阿彌陀經經所述,極樂世界

devil0915, 18F
中聞妙法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觀經中云,極樂微

devil0915, 19F
妙音聲皆演說苦、空、無常、無我。這正是三摩缽提的修

devil0915, 20F
法。在見性者的見地中,娑婆與淨土體性一模一樣,只是

devil0915, 21F
相不一樣而已,兩者都是自性起的妙用,心皆不染著,所

devil0915, 22F
以娑婆也是淨土、佛土。 02/15 08:28
謝謝devil0915,不過,我應該算是你的師弟...XD https://www.facebook.com/ddsanghau/videos/1646777502421735/ 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 ——《大智度論》卷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第二十九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禪宗所說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也就是指「般若」 的事實。通常,幾乎人人都曾有過「盡在不言中」的體驗。 有人形容大智若愚,其實不是裝成憨厚笨拙,根本覺得用任何方式辯論、解釋說明,都是 不必要的,因為事實就是如此。多說不如不說,否則離開事實,真相就會愈來愈遠。 ——《智慧一○○》

gogolee0210, 23F
坦然的面對自己、隨時能接受昨是今非,也是一種無我

gogolee0210, 24F
的展現。如果執於用人類或是自己過去的知見與價值觀

gogolee0210, 25F
,來解析經典、上師所教,就像自己升起一個無形的城

gogolee0210, 26F
牆,會很難印心,就會錯過很多學習成長的機會了。

gogolee0210, 27F
三摩缽提在操作上也是用觀的沒錯,去觀化。就是金剛

gogolee0210, 28F
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而生其心’的部分。

gogolee0210, 29F
在奢摩他時,是心中能影現萬法。

gogolee0210, 30F
而三摩缽提則是心造萬法。

gogolee0210, 31F
隨著內觀,慢慢的也會發現,識就像客塵一樣來來去去

gogolee0210, 32F
,就跟車水馬龍一樣,也跟山川流水一樣的成住壞空。

gogolee0210, 33F
慢慢的也就無所謂內外,就逐漸打破身見了。過去將肉

gogolee0210, 34F
身當衣服穿,現在改成將虛空法界當衣服穿。

gogolee0210, 35F
這些都是可以靠觀修去練習並逐步達成的。
※ 編輯: APttUser (116.59.167.229 臺灣), 02/15/2023 11:40:13
標題 [請益] 初看地藏經產生強烈落差 文章代碼(AID): #1ZgMQR0n (Buddhism) [ptt.cc]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72046235.A.031.html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如果想要讓眾生悟入佛陀的智慧,先以眾生所欲求的願望, 以善方便向他們施以權法。 向比丘說「死畏之法」,維摩詰居士走過來提醒 ,說法要機教相應,所以在說法前,你應先入定觀察了解他們是何等機根,然後才對機說法。有些比丘在久遠以前的過去世已發大乘心,只是現在忘記了初衷。你怎麼能隨便用聲聞、緣覺的法門來啟發他們? 或許可以先測試眾生的根機。 參考《海綿寶寶》〈Ep.38 藝術天才〉 https://www.ptt.cc/bbs/SpongeBob/M.1239121744.A.6F5.html 然而,即便現在可能已進入末法時代,只要還有「法」,我們是否也該生起信念? 我們該捨去的是「法執」,而不是捨棄「法」, 淨界法師提醒我們要搞清楚,「法執」和「法」這兩件事情的差異, 不然我們可能會搞錯,以為自己依止於「法」,內心卻「執」迷了。
※ 編輯: APttUser (116.59.167.229 臺灣), 02/15/2023 11:55:55
標題 [討論] 為什麼不拜波旬? 文章代碼(AID): #1Zl2obgy (Buddhism) [ptt.cc]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73276581.A.ABC.html 如果一個佛弟子不能夠痛哭流涕,而生起弘護正法之心,那真的是魔眷屬。
※ 編輯: APttUser (116.59.167.229 臺灣), 02/17/2023 00:52:16

gogolee0210, 36F
但是要特別注意,楞嚴經:

gogolee0210, 37F
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

gogolee0210, 38F
...

gogolee0210, 39F
...
※ 編輯: APttUser (116.59.48.201 臺灣), 04/07/2023 10:57:14

APttUser, 66F
※ 編輯: APttUser (111.81.194.65 臺灣), 05/01/2023 00: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