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book
標題

[心得]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Die With Zero

時間
最新2023-12-10 13:15:00
留言28則留言,19人參與討論
推噓18 ( 18010 )
方格子好讀版:https://vocus.cc/article/650103fcfd89780001f8b03a 這本書是透過參加知名投資理財部落客綠角和遠流合作的贈書活動而取得,也是我人生第 二次參加網路贈書活動獲獎,覺得自己很幸運! Die in zero 是知名能源投資人 Bill Perkins 的最新著作,他有感而發大多數的人終其 一生追求資產的累積,卻無法有效應用資產豐富人生。Perkins寫這本書的宗旨就是希望 人們能正視最大化人生的整體的滿足感,死前盡可能的將財產歸零來達到目的。 為什麼不要過度工作? 我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金錢,扣除生活所需的費用(房租、房貸、伙食費、交通支 出等)剩餘的資金可用於購物、支付旅行、舉辦家族聚會等增加人生體驗的活動。就如同 《人生4千個禮拜》中 Oliver Burkeman 提到: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 件事的總和…每一刻抓住你注意力的東西,就是你活過的人生。我們花錢參與的各種活動 體驗會在人生時間拉長後提供我們「記憶股息」,意即多年後我們可能會多次回味當初的 體驗,那種愉悅感的程度不輸給實質領到股息。 如果我們累積資產後卻忘了累積資產的目的是體驗人生,那麽何須浪費寶貴的「生命活力 」呢?Perkins 認為每個人的生命活力就如同貨幣,我們花費太多生命活力去交換實質的 金錢後,就沒有剩餘的生命活力去從事想要做的事。所以如果死前未能將財產妥善利用, 就是白白浪費自己年輕時的生命活力。年輕時應該盡早投資各種體驗,無論是旅行、當志 工或是從事極限運動等,別把大部分的年輕時光都投資在累積資本,因為照著統計數據, 多數人的生涯軌跡顯示在40-60歲累積的資產是到死也用不完的。 人死了才給錢,不算慷慨解囊 人死了錢註定會被拿走,只是看會被轉移到哪,可能入了國庫、贈與家族成員或是流向慈 善機構。Perkins 認為這不代表過世的人很慷慨,只是不得已而為之。而更多人只是不擅 管理自己的生活和財產,把「要多賺點錢留給孩子」作為藉口。為了賺錢犧牲陪伴小孩, 是剝奪孩子和父母相處的體驗。孩子會長大,失去在童年和父母培養親密關係的機會,是 未來賺再多錢也無法彌補。 金錢對人的意義,也會隨著年齡而不同:隨著年齡增長,把錢轉換成快樂的邊際能力會下 降。20歲時獲得一筆橫財去國外旅遊會羨煞旁人,然而70歲時獲得一樣金額的錢財,可能 會有可有可無之感。同理35歲繼承一筆200萬的資金可能是購屋頭期款的及時雨,然而若 拖到美國平均繼承年齡65歲才獲得這資金,除了拿來當未來就醫基金外,也很難有其他重 大的用途了。給孩子財產要給在對的時機,很多時候取得遺產的當下,孩子並不需要這筆 錢。 因此,如果真的想把財產給小孩,就在生前做分配吧!同理,如果有心為善,現在就立刻 著手規劃,慈善機構可不能等。知名富豪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受到億萬富翁Chuck Feeney的啟發,活著時就開始捐錢! 死前將財產歸零的資產規劃 本書中提出如何在死前放心的將財產歸零的建議如下: 1. 中年時規劃購買年金保險,確保年金保險夠支付退休的日常生活費,扣除繳交年金保險 後剩下的資產可能就是可以多出來可以運用在增加人生經歷的部分。 2. 中年時就規劃預防性醫療保險,更勝於存大錢應付年老長照費用。我們總不是希望年輕 時拼命累積的資產只是為了臨終前夕多延長幾個禮拜的壽命吧! 3. 推算淨資產高點(他是一個未來的日期,不是一個數字),例如:退休那年通常是淨資 產最高的時候,用預期壽命可以推算還需要多少花費可以豐富人生體驗?還剩下多少資產 是可以分配給子孫和慈善事業的? 從書中內容可以看出作者並不排斥保險,反而認為保險是可以幫助我們達成「零遺產」計 劃的好工具。可惜的是,作者沒有提到更多實質將資產達到最大利用化的步驟和建議,大 多仍屬於概念性的論述。倒是Amazon有人依照本書的內容和建議做了一本實作手冊: Workbook for Bill Perkins Die With Zero: Printed Exercises for Optimizing, Planning and Actioning the Lessons 後記 我其實一直對錢沒什麼特殊想法和規劃,甚至32歲以後才開始學習理財。獲贈這本書後, 開始再次思考「錢」到底對我來說是什麼?我想起我的外婆生前會跟自己的子女斤斤計較 金錢,這源自於她的原生家庭從小沒有給她經濟上的安全感。外婆退休後累積一筆不小的 財富,但最後中風、失智接踵而來,她已無力管理自己的資產,最終在不到70歲的年齡離 世,後續家族內的爭產戲碼當然也少不了。當初看著告別式上外婆的遺照沒人要接收,喪 禮後一把火燒個精光,我思考著:她存那麼多錢卻沒享用到,到頭來只落得這樣的下場, 值得嗎? 本書書名「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如同一記當頭棒喝,作者並不是要讀者把錢都在生前花光 ,當個下流老人,而是鼓勵讀者更主動掌控、運用自己的資產。人終需一死,我們的理財 觀念一直被伊索寓言「螞蟻與蟋蟀」的故事所束縛,認為延遲享受未來可以過更好,但是 人豈又有無限的未來? 疫情前我就有固定每個月小額捐款給一個慈善法人團體。疫情期間怕老公被火,所以就沒 有續捐(結果事實證明我多慮了)。近期反思人生,覺得充滿感激,所以又開始評估要定期 定額捐給哪個慈善機構。本書一席話「為善不能等」,讓我下定決心最後選出來的3個機 構都長期小額捐款,既然同時捐款對我並沒有負擔,為何還要等以後「有錢」再做呢?不 要放棄任何一個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機會,即便它很渺小,我想才是我從這本書學 到最重要的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1.24.11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94705678.A.555.html

28 則留言

TheVerve, 1F
推分享

J7565J, 2F
感謝分享

jumping, 3F
感謝分享

Tochter, 4F
感謝分享

crepuscular, 5F
推~原來出中文版了

boombastick, 6F

ganlinlausu, 7F
重點是沒錢

Noback, 8F
這是錯的觀念

Dussek, 9F
應該沒有人能夠確定年金、長照是否夠用,那是真正的有錢

Dussek, 10F
的人在說的,實際上那些對他們只是輔助,真要成為退休支

Dussek, 11F
出主力還是得賺夠錢存著

boombastick, 12F
退休後最佳狀態是資產大部分都在投資,所以退休未必

boombastick, 13F
是資產高點,另外如果不執著於死的時候要留大筆財產

boombastick, 14F
給子孫,只要及早準備、投資,真的錢是有可能花不完

castlewind, 15F
不要以為只有子孫會打你主意 父母兄弟姊妹配偶朋友都

castlewind, 16F
有可能 時常積聚一生 一朝喪盡 還不如花在自己身上

luciferii, 17F
「累積資產的目的是體驗人生」這感覺好像國外電影設定

luciferii, 18F
現實中很多人累積資產的目的之一大概是怕退休後沒錢或

luciferii, 19F
出意外沒錢,所以作者推崇買保險。

weiweihaha, 20F
推分享

bobbytung, 21F
只怕錢用完還沒死。

ptolemy, 22F
關於預防性醫療險存在的爭議,請參考"醫生強烈建議你買

ptolemy, 23F
的保險" 他提到這類醫療險將來會有的問題

azumanga, 24F
推。

emile1224, 25F

kingright, 26F
推推

webster1112, 27F
智慧 很難

findingzozo, 28F

happyennovy 作者的近期文章

[心得] 2023 我最喜歡的 5 本書
方格子有圖好讀版:https://vocus.cc/article/64d58b72fd89780001f3f1f0 今年度總共完整讀完40本書,其中未讀完的書有20幾本,我想明年維持一樣的生活模式應 該可以輕鬆達到平均一週一本的閱讀速度,
更多 happyennovy 作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