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Warfare
標題

Re: [討論] 天子守國門 根本是無稽之談吧

最新2023-11-06 20:53:00
留言61則留言,8人參與討論
推噓6 ( 6055 )
※ 引述《ccyaztfe (1357924680)》之銘言: : 有一種說法是,遷都到北京是為了方便主動出擊 : 所以也才會有收縮防禦的情況發生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比天子守邊有道理一些。 (我上一篇回文最後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然而問題是:歷代皇帝有能力自己主動帶兵打出去的有幾人? 即使可以,皇帝親征冒的風險很大。 在首都坐鎮發令又有遙控指揮之嫌。 (關於信任問題,袁崇煥講的可以參考: 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 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 : 一開始老朱的國策是天子在南京,藩王靖邊應對北元殘存勢力 朱元璋13次派人北伐北元勢力,只有兩次是派藩王打的。 : 朱棣造反成功後,他就面臨了抉擇:是要繼續待在南京,執行老朱那套?還是換另一套? : 可千萬別說待在南京&削藩並行這種話== : 在明朝立國之初,蒙古諸部的威脅還是很強的,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把藩王派去鎮守邊境 : 朱棣因為自己造反成功的關係,所以選擇限制藩王,但又為了解決邊境問題,他選擇主動出擊,所以才會五次遠征漠北 : 比起在邊境線上屯駐大量重兵,倒不如在首都屯兵,然後定期去草原上主動出擊打擊敵方勢力 : 明成祖這麼幹,明宣宗也是這麼幹的~ 明宣宗就不是這麼做的,明宣宗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出征草原的動作 : 明英宗也是這麼幹的,只是明英宗失敗了,自此皇帝/武將勢力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主動出擊的機會了 也沒說再也沒有,明武宗就自己出去打還沾沾自喜了。 (就是黃宗羲說的武宗困於陽和,那仗是勝是敗有不同意見) : 天子守國門的說法不對,應該是方便天子主動出擊才對~ : 這種論點大家怎麼看? 經濟上的理由大家應該都滿熟悉了,我再補充一點。 在首都的軍人因為薪水不夠,還私下去跟蒙古人交易賺錢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七 羅亨信奏:比聞瓦剌貢使至京官,軍人等亡賴者以弓易馬,動以千數。 其貢使得弓,潛內衣篋逾境始出。 臣思虜居常利此器。今中國人貪其貨賄反與易之,寧不資其威力? 請敕機要重臣密廉在京弓人究市弓以易馬者治之。 其實這串本來是想討論純軍事上的問題(因為遷都對經濟不好我本來覺得是共識了) 這裡再補充一些資料和看法,希望能得到版友指教。 劉燾的奏摺 巡視陝西三邊荅閣部分關鎮戰守書: 我朝建都燕京、據六合之上游、倚萬山之重險、資東南之財賦、恃西北之戎馬,密邇虜巢 ,乃聖天子自將以守邊也、較之漢唐都關中、宋都河南者、其勢自有不同。惟其虜穴也近 ,故其邊患也繁。 這裡指出就是國都在北平所以才邊患頻繁。 荅元老本兵議複河套書: 漢唐建都關中、山河百二、據形勝於前、胡馬奔馳、失險阻於後所以借黃河為拒虜之地葢 以黃河之曲、故謂之套、在漢家謂之河南地、受降城尚在河外在唐時築以受降城而河套委 在所急也、我朝建都燕京、去套甚遠、視漢唐巳屬所輕矣、有之可也、無之亦可也 這要配合前面文章中,熊廷弼的奏摺來看。 劉燾說西漢和唐朝首都在長安,所以一定要守河套, 明朝首都在北平所以河套有沒有都無所謂。 熊廷弼說,明朝首都在北平,所以遼東一定要守還要增兵,要不是這樣放棄也可以。 這兩人的奏摺都指向一件事: 那就是首都位置附近一定會要求戰略縱深。 就像孫吳一直打合肥,怕建業戰略縱深不夠也是主因。 所以其他地區戰略收縮,首都放重兵定期出去打這種方式,很不靠譜。 至少不是中原王朝會採用的策略。 附帶一提,明朝戰略擴張的地方我覺得是在西南或南邊 (明朝相對於漢唐疆域的斬獲,就是把雲南納入治理, 明成祖打下越南,明宣宗放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6.70.205.182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699159992.A.600.html

61 則留言

※ 編輯: chordate (146.70.205.182 日本), 11/05/2023 13:16:54

ccyaztfe, 1F
所以這可能是明成祖自己的專斷之行,就跟朱元璋一樣。朱

ccyaztfe, 2F
元璋自己想要用藩王戍邊;明成祖想要親自率軍北伐。兩位

ccyaztfe, 3F
都覺得自己的方案很完美(他們任內也確實做得到),但他

ccyaztfe, 4F
們沒想過後人其實辦不到~

roseritter, 5F
憲法(祖宗成法)有問題 後人又無力修憲 所以就....

ja23072008, 6F
永樂帝理想狀況是不斷北伐把蒙古人打服之後要常設衛

ja23072008, 7F
所郡縣內地化。

roseritter, 8F
漠南蒙古這塊 以當時來說 只會是財政上賠錢貨

ja23072008, 9F
只要對抗形勢下,邊患始終都很頻繁。而古代沒有區分

ja23072008, 10F
‘’邊界‘’的能力,所以是整個“邊區”地帶。首都鄰

ja23072008, 11F
近邊區,因此不論大小事件,報告反映就會全都反饋到

ja23072008, 12F
中央政府。

ja23072008, 13F
而傳統王朝立國普遍在近畿都是重兵雲集,方便拱衛和

ja23072008, 14F
調兵出征。跟中原王朝與否沒有太大關係,例如秦國從雍

ja23072008, 15F
城遷櫟陽就是軍事需求。

innominate, 16F
漢人政權哪裡懂怎麼管理邊疆民族?

innominate, 17F
而為了防禦邊疆,不管你採用什麼方法最終都會拖垮財政

hgt, 18F
漢人管理邊疆民族的辦法就是招撫,沒有其他辦法!!!

hgt, 19F
參考西晉馬隆如何以少數兵力管理邊疆,基本就是與勢力較大的

hgt, 20F
部族合作,在管理其他眾小勢力!!!

rommel1, 21F
和親 跟 打 兩個方案

corlachang, 22F
遼東女真到萬曆朝才成憂患,之前憲宗時還被打趴,拿

corlachang, 23F
遼東邊患不好說事吧。

corlachang, 24F
秦漢邊郡、唐宋羈縻、明清土司是中原王朝同化四邊蠻夷

corlachang, 25F
的成果,滇黔在今天沒有變成緬甸寮國越南的領土確實是

corlachang, 26F
大明朝開拓出來的。

Houei, 27F
華陽國志:"以夷多剛很,不賓大姓富豪,乃勸令出金帛,聘策惡夷

Houei, 28F
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於漢,成

Houei, 29F
夷漢部曲,(諸葛)亮收其俊傑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

Houei, 30F
爨習孟琰皆漢人 故合作勢力大的也是找既有大姓而不是啥部族

Houei, 31F
晉書的1."又給(馬隆)牙門一軍,屯據西平,時南虜成奚每為邊患

Houei, 32F
,隆至,帥軍討之" 如何看出馬隆少數兵力?2."前後誅殺及降附

Houei, 33F
者以萬計" 怎知降附的>誅殺的 以證明與勢力較大的部族合作?

hgt, 34F
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餘落歸降,前後誅殺及

hgt, 35F
降附者以萬計。又率善戎沒骨能等與樹機能大戰,斬之

hgt, 36F
萬餘落勢力算大的了

hgt, 37F
原本3500人+牙門一軍,人不多啊!!

hgt, 38F
馬隆只是西平太守,能有多少兵,這很直觀!!

Houei, 39F
我是問你為何"較大"而非"算大"的 都沒其他部族達數萬餘落?

hgt, 49F
由此觀之,萬餘落算較大沒錯呀!!!

Houei, 50F
由此觀之烏丸 遼東在西北

hgt, 51F
讀史不能見樹不見林!!!

Houei, 52F
外族風俗各異 就算不看地域 時間也有差 拿漢末來比西晉是?

hgt, 53F
烏桓鮮卑本東胡!!!

Houei, 54F
"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餘落歸降" 如何直觀認定非加總?

Houei, 55F
晉書哪裡有寫到 猝跋韓,且萬能 都是鮮卑了?這就是你的林喔?

hgt, 56F
不是鮮卑?? 難道是鮮魚??

Houei, 57F
你的"林"裡面 涼州只住著鮮卑族 都沒有其他族

hgt, 58F
那你可以拿史料出來講這兩人是啥族呀!!

Houei, 59F
你說"管理其他眾小勢力" 所以馬隆為東羌校尉 是在管理鮮卑?

hgt, 60F
我只說他管理邊疆,沒說只管理鮮卑呀!!

Houei, 61F
萬餘落鮮卑歸降 "算較大的" 這麼大還可以不用管理..不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