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historia
標題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最新2024-05-04 19:31:00
留言285則留言,11人參與討論
推噓39 ( 390246 )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xuxueji_a/ 國科會人文處[人文.島嶼]平台 「屬人」的臺灣史——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2024年4月17日 「很多人問我,你研究滿洲經驗有什麼用?我說,你知不知道,臺灣,尤其是臺北市 政府的官僚體系,戰後初期有一個『東北幫』的存在!」 許雪姬的指尖輕叩桌子,像書裡有些字詞被作者用粗大的黑圈點在旁邊加強、圈點, 被加強的關鍵詞是:東北幫。此乃戰後擁有中國東北經驗的臺灣人組成,首位任職世界衛 生組織顧問的臺灣人郭松根即是其中之一。 2023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許雪姬研究員榮退前夕,歷時30年研究的扛鼎之作 《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正式出版,兩冊厚磚書豐富地呈現臺灣人 赴中國東北,在日本建立的滿洲國學醫、行醫、任公務員等經驗,並追蹤他們及下一代經 歷戰後的生活與認同。 https://i.imgur.com/9nSEGvS.jpeg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 《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早在兩年前於日本付梓,再經磨洗,許多 資料陸續出土、照片調整,讓書再次亮相時更為厚實、精美。攝影/馬藤萍 論述建構固然重要,不過,許雪姬認為口述歷史為後來的《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 》搭建穩固基石,是首要前提。她長年追著受訪者蹤跡,跨越半個地球採訪,扎實積累口 述史著作《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與《離散與回歸》如銅幣正反兩面,勾 勒臺灣人在滿洲國的身影。 從追尋家族故事到口述史 許雪姬關注滿洲國的臺灣人,與從小聽說的幾則家族故事頗有淵源。「我的堂姑媽是 牙醫,先生京都帝大畢業、在哈爾濱的滿鐵分公司工作,他們在那裡結婚,後來堂姑媽難 產過世。她的故事一直在家族中流傳。」 往後許雪姬取得日本時代的官方檔案〈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表〉,記錄當時臺灣人 護照申請與移動,她從旅券拼湊當年婚禮——「堂姑媽的媽媽帶她去結婚,由男方的姊姊 主持婚禮,他們的名字都出現在旅券名單上。」 不僅傳奇般的堂姑媽,許雪姬的四叔在1946年進入北京大學政治系就讀。但1949年以 後音訊全無。家人輾轉打聽,得知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權後,四叔動身到哈爾濱,在當地最 好的外語學院外國語大學學俄文。「我有機緣去東北很多次,多少想能找到認識他的人, 但是從來沒有遇到。」她猜想四叔不是東北人,出外人比較沒有地方關係,即使家人把四 叔資料交給對岸的臺聯,仍沒有音訊。 「十幾年過去,我最小的叔父透過各種關係找,才知道四叔很早過世,大概50年代左 右,經查證才知道死在瀋陽。」她說,「四叔影響我們家族很深。國民政府一直以為他還 在中國,臺灣這邊資料沒有更新,所以我的父親、叔父們長期遭到政府監控。我爸跟我說 過,每年要去警察局做紀錄。」 https://i.imgur.com/1lJdzVV.jpeg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 曾於1969年當選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的梁許春菊,出生於日治時代的澎湖。1940年代在母校 台南二高女任教,發現日人同事的薪水更多,於是隨丈夫前往滿洲國的當地醫院工作。她 也是許雪姬最初的訪問對象之一。攝影/陳怡瑄 家族故事在心中播種,等到許雪姬擔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小組」的執行 秘書,開始訪談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人,由於她的澎湖親戚有曾隨丈夫一起去過滿洲國 ,成為許雪姬最初的訪問對象。「之後在陳許碧梧女士的介紹下,進入東北會。就這樣我 問甲,甲介紹乙,乙介紹丙,一個一個慢慢串連出去,陸續訪問了6、70個人。」 眼見訪談人物的聯絡網越來越大,欣喜之餘,一轉頭卻劈面遇上挫折——「我碰到的 最大困難是,知道這個人,約好時間,要去採訪時,對方卻過世了。或是對方記憶已經沒 那麼好,每次講的可能不同,很多時候不只當場問,還要不斷打電話去確認。」口述史的 最大敵人是時間,這是一份與時間競賽的工作。 https://i.imgur.com/5ioMPJM.jpeg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 累積「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到「在滿洲國的臺灣人」的許多訪問紀錄,口述史資 料增加的同時,許雪姬也在想:應該寫成一本書。攝影/陳怡瑄 「我一開始做口述史,希望能為這群在滿洲國的人做什麼,沒有想要寫成書。口述史 變成一本書是一件大事,我們和坊間的口述史不同。」許雪姬翻開手邊的口述史篇章,道 :「我們都有加註,表示和受訪者們對話。」這僅冰山一角,歷史學者上窮碧落下黃泉, 動手動腳找東西,才是造就口述史的重要工程。「我的口述歷史從旅券、受訪者提供的資 料、學校的同窗名簿(案:畢業紀念冊)等累積起來。」她記得彰化女中的畢冊最詳細, 上面不僅記錄哪位同學嫁到滿洲國去,連先生的名字、住址都有。 然而,有回許雪姬遠赴瀋陽檔案館查詢滿洲醫科大學的檔案,發現一大問題——「很 多臺灣人的籍貫寫成福建、廣東,得進一步查找他們父親和保證人是不是住臺灣,要判斷 是不是臺灣人很費力氣。」偽裝背後藏著一個時代原因是:當時醫專年限短,有些學校配 合當地醫療情況增加人數,大學部設立專門部,如果戶籍是中國可免繳學費,於是臺灣人 鑽漏洞,假裝中國人。不過時人萬萬沒想到,這卻造成一甲子後的研究困難和挑戰。 滿洲國為臺灣人製造醫生和公務員機會 臺灣人前往長年冰天雪地的中國東北,與日本統治下的差別待遇有關係。「當時臺灣 的知識份子只能拼高考,但當臺灣人遇到日本人成績同樣好時,也不一定考得上,所以臺 灣人多少有怨氣。唯一比較公平的是滿洲國,日本人去的相對少,空缺也比較多,而且那 裡對臺灣人的待遇相對較好。」 許雪姬在研究中發現,日治時代至少有三千多位臺灣人在東北,他們多集中在滿洲國 的都會新京(今長春)、奉天以及關東州所屬的大連行醫開業或做生意。「當時去滿洲國 的人知識水平是比較高的,大多臺灣人進入公務員體系,或當醫生。不會像是華南地區, 臺灣流氓、黑幫利用日本人勢力去欺負當地人的情況。」 她說,當地人對臺灣醫生的印象不錯,除了同樣身為漢族,有些臺灣醫生會依病患收 入調整費用,富人多收,貧窮人少收,還有些醫生自掏腰包買牛奶,讓貧窮婦人餵小孩。 此外,臺灣人要去東北行醫,為了學會當地語言,往往先到臺灣人開的醫院實習,顯見同 鄉彼此照應。 https://i.imgur.com/sQbuwht.jpeg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 日治時代臺灣人很想當醫生,但報考臺灣本土的醫科大學競爭高。然而在滿洲國的醫科大 學,招收名額更多、師資素質也好。一推一拉的結果,臺灣知青紛紛前往新天地尋找新人 生。圖為20世紀初東北亞地圖,紅框為臺灣人居住過、到過的城市。 圖片來源/左岸文化提供 許雪姬曾看過一個故事:有位醫師晚上出門看診,半路遭土匪包圍,他不慌不忙,脫 下身上衣物,僅剩一條褲子,土匪問他是誰?醫師報上姓名,土匪登時下跪道歉:「不好 意思啊,以前我是工人,被你照顧過,實在是日子過不下去,才變成這樣的人。」土匪將 東西全數還他,還護送醫師回醫院。 「醫生能快速提升經濟能力,照顧同鄉,或把家族一起帶過去滿洲國,又或者回來臺 灣置產。」許雪姬調查他們的金錢去向,發現絕大部分人將賺來的錢寄回臺灣,照顧家族 或買地;有些住在大連、旅順一帶的臺灣人,覺得那地方不錯,便留在滿洲國花用、置產 ,但1945年二戰結束後,那些在滿洲國置產的人財產全數歸零。 臺灣的歷史是屬人的也是屬地的 二戰過後,具滿洲國經驗的臺灣人會講北京話,有不錯的學歷,國民政府承認他們的 學歷和執照,但卻不承認工作資歷。為此,有不少滿洲國醫生回返臺灣,要找工作,才驚 覺臺灣大醫院的空缺早被佔滿,便只能去衛生所慢慢掙足積蓄,設法到外面開業。 https://i.imgur.com/p8lefR9.jpeg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 前往滿洲國現代醫科學校就讀的臺灣人大約一、兩百人。滿洲醫科大學戰後改為中國醫科 大學,圖為如今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大禮堂外貌,是過去的講堂和圖書館。 照片來源/許雪姬提供 過去,因為滿洲國特殊的歷史地位,難以被納入中國史或臺灣史的範疇。許雪姬舉例 說:「我們會算清代臺灣有27個進士、日治時代臺灣人有32人高考及格,而滿洲國治下的 臺灣人也有高考及格者的存在,但沒有人提及。」 「如果把滿洲國也放入臺灣史的範圍,我的意思是,臺灣的歷史是屬人的也是屬地的 ,所謂屬人,只要是臺灣人,他移動的腳步所涉及的地點也應該包含在臺灣史以內。屬地 是指任何來臺灣的人,無論是荷蘭、中國、日本哪個國家,也被列為屬於我們書寫臺灣史 的範圍。我們希望要解釋這些歷史事件時,有個臺灣人的立場,而不是日本或中國的立場 。」 許雪姬語重心長,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與許雪姬相互陪伴30年來的東北故事雖已出 版,然而30年的情深,或許有些故事還沒完,也完不了。 -- 採訪撰文/徐禎苓 攝影/陳怡瑄、馬藤萍 編輯/張傑凱 研究來源: 許雪姬(2014)。離散與回歸:臺灣人在臺灣與「滿洲國」之間。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 許雪姬(2023)。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10.1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14305001.A.0FA.html

285 則留言

※ 編輯: Aotearoa (61.58.110.137 臺灣), 04/28/2024 19:57:30

peterlee97, 1F
許雪姬這研究蠻有趣的 填補了抗戰期間台人除了在大陸

peterlee97, 2F
地區當通譯的口述史外的其他史料

moslaa, 3F
所以我觀點是不用太想文章/論文的作者立場是什麼

moslaa, 4F
(而且你真能確定對方的立場是什麼嗎?)

moslaa, 5F
只要關注作者拿出什麼史料即可。

moslaa, 6F
所以這裡我會謝謝許老師這麼辛苦幫我收集資料

moslaa, 7F
然後我注意到的是台灣人為什麼當時要到滿洲去

moslaa, 8F
另外,你要注意一個細節:許雪姬的親戚1946年到北京讀書

moslaa, 9F
1946年長官公署招考公費到大陸讀書,裡面不少人後來投共

moslaa, 10F
成為現在中共對台統戰部門的人員/宣傳材料

moslaa, 11F
許雪姬的那個親戚可能用這個管道過去。

moslaa, 12F
那個人應該有投共,注意他後到東北學俄語即被栽培

TKB5566, 13F
許雪姬還是我當年高中歷史課本的主編@@

moslaa, 14F
其實許雪姬說得非常好,只要有台灣人的足跡

moslaa, 15F
那麼哪怕是滿洲國史也是台灣史,同理,PRC史也是台灣史

moslaa, 16F
陳澄波在1930年代曾到中國上海教書,他用什麼國籍我找不

moslaa, 17F
到確證,但八成是ROC籍,因為那段時間他以當代中國代表性

moslaa, 18F
十名還十二名美術家到芝加哥參展過。

moslaa, 19F
因為這段情緣(笑),陳澄波後人大概在2012年?

moslaa, 20F
完全不擔心文革再起,送一幅陳澄波的畫作給上海某美術館

moslaa, 21F
而且似乎還賴清德帶隊去送。這個細節我滿有興趣寫

moslaa, 22F
正在等哪時有空去查一份在圖書館的資料...

moslaa, 23F
又,文中台聯全名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

Yenfu35, 24F
感謝分享。

fw190a, 25F
推,追究人的細節確實有趣

moslaa, 26F
很快查了一下 第一個可能是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

moslaa, 27F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直屬學校,為的是培養跟蘇聯交流的人才

moslaa, 28F
第二個可能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外語學院

moslaa, 29F
這個在二戰後由蘇聯管理了一段時間,1950年交給中國共產黨

moslaa, 30F
注意剛好就是許雪姬親戚到哈爾學俄語的那一年。

moslaa, 31F
至於台聯, 依照維基的介紹,其主張是

moslaa, 32F
臺灣同胞,同心同德,為振興中華,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moslaa, 33F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實現祖國統一

moslaa, 34F
以上為網路公開資訊。

moslaa, 35F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找到許雪姬這位親戚的姓名

peterlee97, 36F
是內親還外親阿 內親找姓氏 外親就要撈比較久了

Aotearoa, 37F
內文說是四叔,不然去看她這本書,也許裡面有

peterlee97, 38F
如果是淑 那是內親 有空撈看看

peterlee97, 39F
*叔

hips, 287F
能接受蔡英文路線,就很清楚了。

peterlee97, 288F
蛤 可是跟歷史上的蔡女士講的完全不同欸

peterlee97, 289F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peterlee97, 290F
我怎麼總覺得先崩潰的是你們才是所謂的Rocer? https:/

peterlee97, 291F
i.imgur.com/j3vnkg2.jpeg

peterlee97, 292F
hattp://i.imgur.com/j3vnkg2.jpeg

peterlee97, 293F
[亞洲] 專訪中研院許雪姬及其「在滿臺灣人」研究

peterlee97, 294F
而且什麼時候中間派=twer了? 這是什麼曲線贏麻了的奇

peterlee97, 295F
怪邏輯==

peterlee97, 296F
(中間請無視 moptt又表我了

Tsukasa0320, 297F
推許雪姬阿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