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Coffee
標題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時間
留言67則留言,26人參與討論
推噓37 ( 37030 )
#第35篇心得 此篇會很詳細的跟X Pro不可彎曲手柄版本做比較。 相信也是目前為止最為詳盡的一篇。 這是一篇1Zpresso X-Ultra超詳細的開箱,也有簡易評測。 此次X Ultra的外觀設計更加洗練簡潔, 感覺1Z靠著優秀的品質已經不用在外部特別加上斗大的mark, 而品牌隱晦在底部止滑的設計也是不錯的更動. 其實我超喜歡X-Pro的,小隻好帶,而且口感接近C40。 不貴的價格都讓我很喜歡。 但因為每次蝦皮折扣我都搶不到,購入價格就不漂亮了 XD 雖然如此,但原本定價就是很不錯了。 X ultra的推出剛好我很感興趣, 決定多買一隻讓我不用帶著磨豆機跑來跑去。 其實我照片拍了不少,但為了省一些篇幅,有捨去不少照片。 包含跟X Pro的盒裝比較。 不然看文的可能會看到厭煩。 https://i.imgur.com/SUL7ehe.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ultra就是盒裝,雖然盒裝不算小,但精緻好看。 https://i.imgur.com/wYJ1lBg.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裡面的配件就是如此。 我買灰色的,因為我覺得藍色不太喜歡,而我也不喜歡黑的。 拿到貨後,灰色質感極佳,我非常喜愛。 https://i.imgur.com/l6XfDxz.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多來一張 https://i.imgur.com/DcnT77m.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不過如果想更好攜帶,可以放入更小的硬盒沒問題。 因為我要跟X pro比較,所以直接切入正題。 https://i.imgur.com/btadErO.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我都會用防滑套,所以都直接套上了。 (外觀可見的品牌設計在止滑套上, 其它在二處隱晦的地方都有品牌設計在) 整隻重量 (連防滑套跟手柄) https://i.imgur.com/hxE2YB8.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Ultra 590克 https://i.imgur.com/vMCrwoQ.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Pro 613克 不過X Ultra減重有成,所以增加重量幾乎都在新手柄上。 新的手柄122克 舊的手柄104克 所以如果買新手柄的 X Pro S的,重量就會往上加。 我剛拿起X Ultra的磁吸粉杯,超輕的感覺讓我嚇一跳。 https://i.imgur.com/xZ3VrAu.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但新的手柄無論滑順度還是質感都遠超過舊手柄 但因為新手柄比較重,加上X Ultra本身比較輕。 所以如果手柄沒有折彎,那麼X Ultra是會跌倒的 但X Pro不會如此..... 所以建議磨完就先拆掉手柄另外擺放 以免磨豆機跌倒。 https://i.imgur.com/KIbsozW.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在身高上面,X Ultra是比較矮的, 但因為盒子通用的比較大,所以也吃不到好處 XDDDD https://i.imgur.com/ObfBlnf.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以質感而言,X Pro其實就蠻有質感的, 但灰色的X Ultra我是越看越喜歡的。 https://i.imgur.com/pfGYJOo.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粉杯止滑也設計成1Z的品牌。(這次品牌隱晦外觀設計的更動) https://i.imgur.com/BXFbh94.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上調環的質感我比較喜歡X Ultra https://i.imgur.com/J92ZotF.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粉杯是磁吸的 但因為X pro跟C40用太久,我竟然還在旋轉粉杯 XDDD https://i.imgur.com/PhORVpn.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pro每次溝槽我都要特別清,以後磁吸就不會有這種困擾了。 https://i.imgur.com/CfobZtQ.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從上面看的樣子 https://i.imgur.com/yjM6APU.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上調的中扣也有1z的蝕刻 (品牌隱晦的設計我很喜歡) https://i.imgur.com/HPNCcRa.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本體差異 https://i.imgur.com/xPghp6m.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底部更平整更好清潔 https://i.imgur.com/fdHvj2x.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拆解開來, 部分零件不通用喔。 https://i.imgur.com/znI0xQu.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上調環,灰色的溝槽應該不太容易感覺髒。 https://i.imgur.com/dL0Cu00.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這裡的零件應該是通用的,我猜 https://i.imgur.com/60FFqsN.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差異最大的錐刀.... 1Z官方是說錐刀沒變啦...而且建議刻度表都一樣。 但我覺得,有小改。 https://i.imgur.com/WkpO5MV.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至少新的錐刀做工有比較好 我沒發現到什麼瑕疵。 舊的錐刀我剛拿到就發現有小孔洞 (聽說會讓味道更好?) 詢問1Z是正常的。 https://i.imgur.com/MX2vW7I.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pro的錐刀 https://i.imgur.com/LamMtNp.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Ultra的錐刀 我覺得眼睛利的,應該可以看出差異。 https://i.imgur.com/cRtCOac.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直接同位置上尺來看。 再看不出來差異就算了 XD https://i.imgur.com/9D2yzoc.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外刀盤 https://i.imgur.com/sfwccja.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歸零的樣子 反正都拆來比較,所以我就乾脆清潔乾淨上潤滑油了。 https://i.imgur.com/uXEVniI.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有人可能擔心磁吸會碰掉,其實不會。 因為碰到頂多彈開到這種程度。 (0814更新) 不過這裡我要做點更正,因為今天我就碰掉粉杯掉在地上掉漆了。 當不小心碰開又剛好在磨豆旋轉碰到的時候, 會剛好讓磁鐵轉角度直接鬆開掉下。 (這點補充只有留意看文的才能看到) 請留意磨豆時的碰撞粉杯,真的會掉。 然後因為X Ultra體積小巧加上刻度環超鬆, 不能碰到刻度環又不能握到粉杯,手如果大的轉起來彆扭很多。 如果是女生手小的話就比較沒困擾了。 K Max我還沒碰掉過,X Ultra沒幾次就首摔了。 使用上還是要小心。 二個刀盤感覺不一樣,但建議刻度一樣 那乾脆來測試了。 ==手沖測試== 以前測試用同一個濾杯測三次被罵怎麼沒三杯... 這次我學乖了。 來,二個花瓣濾杯,配合保溫杯的顏色真好看。 https://i.imgur.com/S11NAN1.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直接二套花瓣濾杯開測。 因為沒第三套花瓣濾杯,所以C40的混戰就作罷。 我自己有測試,但因為沒有三套花瓣濾杯怕分享被說不公平, 所以C40的比較心得就我自己保留 這裡僅分享二套濾杯的X Pro跟X Ultra的心得 我只測一次,而且不盲測... 反正1Z說刀盤沒變我就當作口感應該一致 手沖為花瓣濾杯+淺焙濾紙 刻度為初抓的2.3.4 豆子重量為13克,為哥倫比亞豆 90度水溫,抓的粉水比高一點,總水量220克 30克水浸泡30秒,中央繞圈至70克停,然後中央繞圈到120克。 最後中央注水浸泡到220克。 磨得圈數 X Ultra為53圈,測到的粉為12.9 X Pro為50圈,測到的粉為12.8 (殘粉稍多) https://i.imgur.com/8UP0Ee9.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右邊為X Ultra 我沒粉徑分布的專業儀器,但這應該肉眼可見的差異。 等沖煮完會更明顯。 https://i.imgur.com/BDwU29G.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可以看到右邊的X Ultra已經有點泥了。 殘粉表現用拍照的來看 (我用一樣的力道去拍粉過) 先來看X Pro https://i.imgur.com/FwyXTNS.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https://i.imgur.com/n3I1wU8.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再來看X Ultra https://i.imgur.com/VZ8lidH.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https://i.imgur.com/VBBWqq2.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其實看粉的表現應該可以清楚二杯口感不一樣 X Pro表現的是清亮、酸值明顯而且順口,接近C40口感。 X Ultra表現的是滑順、厚實、但帶點苦。 會比較接近K的表現,但從熱擺到冷, X Ultra並沒呈現雜味.. 簡單而言已經處理掉K最棘手的問題了. 我讓幾個人試喝,都是X pro那杯被說比較好喝 (喝的人事先不知道哪杯是X Pro) (0814補充給專心看文的人知道) X Ultra的刻度大約比X Pro多三格到五格, 也就是X Pro如果是2.4.2。 那麼X Ultra就是2.4.5 - 2.4.6的這種差異。 不過磨出來的豆子在粉杯裡面一樣是X Pro很容易就聞出酸香, 香味特突出。 (0815補充) 依照0814補充,下面這是不同研磨度 https://i.imgur.com/YTlagLN.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右: X Pro 2.4.2 左: X Ultra 2.4.5 雖然看起來粒徑的分佈不太相同,但大小就差不多了。 X Pro不用沖泡,聞磨出來的粉的就超級無敵香,酸香都會出來。 X Ultra走平衡路線,沖法要稍作調整可以沖出平衡感極佳且順口的咖啡。 我現在用花瓣+淺焙濾紙居多,不知道有沒有花瓣+淺焙濾紙同好 XD ==nanopresso測試== 接下來是接近意式但不算意式的Nanopresso測試。 (我常用所以只測nano,pico要浪費的豆量比較多,就不測試) 一樣是哥倫比亞淺焙 刻度初抓為1.0.9 X ultra磨了39圈 X Pro磨了44圈 (因為跳豆多磨好幾圈) https://i.imgur.com/jbMdPcJ.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Ultra 來看殘粉狀況 https://i.imgur.com/dVyKWiX.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https://i.imgur.com/1exRIOR.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https://i.imgur.com/imCWRNV.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X Pro 來看殘粉狀況 https://i.imgur.com/K2wVBgI.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https://i.imgur.com/lMJj7VV.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喝起來口感 X Ultra 酸普通、口感滑順 X Pro 喝起來些許過酸 因為不沖拿鐵,直接兌美式到200cc https://i.imgur.com/8367nL9.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喝起來口感 X Ultra 順口 X Pro 一樣酸值較高,但比兌水前順口多了。 給周遭盲測,X Pro勝出。 X Ultra被說有點苦 https://i.imgur.com/EJ9q6iB.jpg
[器材] 1Z X Ultra 簡評 (vs X Pro)
(右:X Ultra) OK,來下心得了。 因為這二隻我會分別擺在不同地點做使用, 本來以為刻度一樣我比較不麻煩不用重抓, 但現在看來二隻要不同刻度了。 以口味上而言,我比較喜歡X Pro 但整體而言,X Ultra的改進都還蠻有感的。 X Ultra 首先外觀更動大,整隻重新設計, 簡潔有力而且更品牌都擺在隱晦的地方, 1Z逐漸走出自己的自信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已經不用靠大的mark去張揚自己品牌 上調阻尼較小,好處是轉動更快,缺點是碰到就跑刻度。 清潔方便,殘粉比較低,沒有溝槽清潔容易。 體積小一點,重量輕的有感。 新的手柄好握好轉質感好, 但偏頭重腳輕沒有折彎或者拔下手柄都會倒下 磁吸粉杯好拆裝好清潔。 灰色機的質感超棒,新的攜帶包很好看。 刀盤有些許差異,而且不通用。 磨出的顆粒較平均,跳豆的機率少很多 口感上會更偏向1Z K系列。 跟X Pro口感是不太相同的。 X Pro的酸香會更突出,而且在粉杯裡面的味道就很明顯。 選擇上如果是手沖而且喜好C40口感, 舊版的直柄X Pro就是一個好選擇 喜歡K系列口感的,直上X Ultra是各方面都升級不少的。 X Ultra雖然味道往K偏, 但卻少了K的雜味.... 相信喜歡K口感的一定會更愛X Ultra. 原本以為是個簡單的抉擇, 但現在覺得各位要考量的地方更多了呢。 1Z感覺現在的改變是讓買家..."我全都要" 的這種概念 XD 這次的X Ultra已經不是簡單的選擇題了 推文我就不做偏離咖啡主題的回覆,僅回咖啡主題的推文。 (本文禁止無斷轉載及引用備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215.19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691766640.A.DF7.html

67 則留言

matvey, 1F
推用心好文,請問搖柄可互換嗎?
可以的.我原本有拍照片但怕篇幅過多就刪內文了 但目前1Z蝦皮我看直柄的應該是停產居多了,都沒貨。 現在只剩彎柄了。

Aerials, 2F
詳細推

irena4, 3F
推詳細, 灰色好看耶!我原本在灰藍搖擺, 現在灰色勝出一

irena4, 4F
點點

popobush, 5F
我是在88節的優惠的猶豫中選擇了XPro.

soulivee, 6F
感覺是解決咬豆問題跟濃縮沖煮做的一些微調~

soulivee, 7F
感謝評測,1z刀法切割產品也是越來越細
是的, X Pro 跟 X Ultra可以看成同體積下的完全不同磨豆機... 同屬X系列, 但卻有不同口感跟操控 (外觀也是一大亮點) 也就是說同時購買並不會讓買家覺得口感重複... 蠻厲害的...

EWIND1979, 8F
拍的好看,我是覺的PRO內刀盤固定方式比較穩定

EWIND1979, 9F
Ultra變成1顆螺絲鎖在中軸,不過這樣是比較好清潔

tubahorn, 10F
推用心!

qaz110099, 11F
推,原來刀盤有差!
其實目前YT二個頻道都有介紹,但都沒做刀盤比較. 也是說刀盤一致 我是原本也以為一樣,但拿來相比,刀盤細節不一樣。 磨出來的顆粒,不一樣。 沖出來的口感,不一樣。 所以我才會很確定的下結論,刀盤有小更動, 二支味道走向不一致。 這點有看到我這篇文章才會知道, 沒看的可能就不會清楚了...還是會覺得是一樣的。

deadair, 12F
不知pro乾淨明亮的口感 跟 會卡殘粉有沒有關聯 卡在出口

deadair, 13F
的殘粉顆粒都很細 索性就都多個0.2g給他去卡XD
細粉多應該是雜味呈現。 基本上X Ultra也沒什麼雜味 而且X Pro酸香走向應該也跟這個沒太大關係

jaysuzuki, 14F
卡殘粉有可能有關,C40樹脂粉杯也是把卡細粉當優點XD

lechywan, 15F
推仔細又認真的分享 結論是要買xpro對吧
這個..如果你單純是指口感而言, 我個人是偏好X Pro口感... 但有人喜歡K走向口感, 所以看個人口感而定。 因為已經又多沖了蠻多泡的,也經過不少人喝過驗證。 確定是完全不同口感。 而基本走向如同我首測的結果差不多。 如果喜歡明亮、酸香、有層次,那麼我還是會推X Pro的。 X Ultra的咖啡也算不錯,味道比較厚,放冷也沒雜味,而且小回甘。 我認為可以比X Pro再往上加1格到2格,配合沖煮方式即可。 也是可以沖出酸值。 所以看自己口感,基本上這二支我覺得"通通買"是沒太大問題的。 X Ultra我也很喜歡新的設計, 但如純粹口感,基本上X Pro的咖啡口感是以我周遭試喝結論 是比較多人喜愛的。 我淺焙跟中深焙都試過了。 換濾紙跟換濾杯都試過了。 基本上基本風味走向是跟首測差不多的。

jaysuzuki, 16F
那你要看xpro的刀盤有沒有一起改,新批次搞不好也改了

jaysuzuki, 17F
不然就要問1Z有改就乾脆一點講清楚,至少官方現在是宣

jaysuzuki, 18F
稱X系列同刀盤
雖然我不是相關產業,但模具我知道都非常昂貴... 不太可能重新做新模具...光是成本就會吃掉利潤了。 況且動了錐刀,連同外刀盤也得做配合更動。 這算是蠻大工程的。 我覺得官方的說法也算是正確的。 因為刀盤大致上一致,僅僅小改而已。 沒像我這樣比對基本上也看不出來有改動。 因為有更動的地方,蠻細節的。 所以我覺得大家說的都沒錯,但我這篇測得更細膩就是了

killsheep, 19F
推分享!

ck1000567, 20F
詳細分享推

a229353, 21F
推用心

momomo29, 22F
推一個

novarossi, 23F
看得我都想把K+換成Xpro了

mc3308321, 24F
沒想到一代的卡粉環意外是優點
摔過一次後我現在都很小心了。

jaysuzuki, 25F
使用體驗上我還是覺得沒卡好很多,X ultra風味表現已經

jaysuzuki, 26F
夠強了
如果不喜歡酸質多的,X Ultra的確不錯, 改變沖法可以泡出一杯平衡感佳且順口耐喝的咖啡。 X Ultra就如同本文而言,就算放冷也不會有什麼雜味呈現。 我覺得也是個不錯的好手磨。 至於X Pro我喜歡原本的不能折彎的手柄版本,售價也便宜不少。 因為可以不用拆手柄就直接擺著也不會倒。 (但因為專利問題可能會停產了) X Ultra要每次都拆手柄,還是覺得有點麻煩。 (應該很少人每磨一杯就折彎一次手柄吧,我是選擇直接拆掉)

Jochum, 27F
我想找一台上調來取代JS。X Ultra似乎是個好選項?!

Jochum, 28F
可是我就是對磁吸有莫名地不安全感。掃咖啡粉真的太可怕了

jaysuzuki, 29F
同刀盤選ZP6,非磁吸 不過X ultra的結構真的舒爽,上面

jaysuzuki, 30F
的調節環也不會卡粉,新磁吸可以去摸摸看,真的沒這麼

jaysuzuki, 31F
容易掉。

Jochum, 32F
感謝鈴木。我會考慮X Ultra。不卡粉的確很重要。

Jochum, 33F
我沒在拆機器。很怕拆了裝不回去。都是每次用完就用刷子+

Jochum, 34F
吹球清。

shilushi327, 35F
認真懷疑新款的X-pro跟X-Ultra 是同一款刀盤,跟K大

shilushi327, 36F
的舊款X-pro不一樣,因為我買的是新款,風味走向就

shilushi327, 37F
很K刀
照你這麼說有可能已經都調整過了。 這樣子我蠻慶幸之前有買X-Pro 畢竟之前的X-Pro可是一直有口味上的好評的。

jaysuzuki, 38F
難道是為了提升義式的適用度?

cloud1017, 39F
也許是為了改善進豆效率

kikolo, 67F
因為我也是在刀盤完整的狀況下就測試的

HSUNNNNNNN, 68F
感謝分享~

eaae121, 69F
好厲害,推一個

kikolo, 70F
送修收到一台全新機回來了,1Z果然很負責
※ 編輯: kikolo (223.140.150.210 臺灣), 11/01/2023 22: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