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寄自 ptt.cc, 文章原始頁面
看板Buddhism
標題

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11)

時間
留言37則留言,3人參與討論
推噓3 ( 3034 )
: (註:何以有修行沒有欲求的錯解?因為,將修行的發心欲求(如發願、迴向),與 : 名聞利養的欲求、五欲的欲求、輪迴盛事的欲求等,粗糙混為一談,沒有細膩區分清楚) 補充:修行的欲求,與對於名聞利養、五欲、輪迴盛事等的欲求,不能粗糙地混為一談 舉出事例-- 例如《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目連報言:「....但如來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眾生之 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體極為疼痛,欲取般涅槃。」 ....是時,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滅度,唯願聽許。」 >>>>> [1] 此處經文,目犍連尊者欲取涅槃,舍利弗尊者亦欲取涅槃 此處的欲求涅槃,並不是說,佛教不是說要離欲嗎?怎麼會欲取涅槃,又講欲求? 又,佛教不是說斷十二緣起支嗎,斷除十二緣起支包括斷除"取",怎麼欲取涅槃? 這就是不明究理的混為一談,內心因為不明義理的無明,自己望文生義張冠李戴。 [2] 又如,佛陀最初成道,原本欲取涅槃,後經天人請法欲求利益眾生,因此才轉法輪。 又如,漢傳佛教當中,法顯、玄奘、義淨等西行天竺取經,欲求求取佛法利益眾生。 其實道理很簡單,此欲非彼欲,此取非彼取,應不致混為一談,除非太過無知或惡意。 [3] 佛典說大乘行者悲智雙運,悲不住涅槃、智不住三有。小乘行者入於如滅盡定的涅槃 這是說大乘行者沒有證得涅槃嗎?並非如此。這又是容易相混淆的例子,因為不了解 涅槃意義而錯解。涅槃是無學道的滅諦功德,大乘行者亦有成就證得無學道的滅諦涅槃。 然大乘行者因為利他的大悲,不入於如小乘行者般唯求一己之寂滅,且,因為大乘行 者證得的涅槃,比小乘行者證得的涅槃,不僅斷除了煩惱障,更斷除了所知障,所以大乘 行者證得的涅槃功德,比小乘行者更加涅槃寂靜,例如《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提到有餘 涅槃阿羅漢仍會聞樂起舞。所以,有誤以為大乘行者不證寂靜,這都是混為一談的例子。 [4]《雜阿含271經》: 「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於正法中離諸疑 惑,無有是處。若當比丘,…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心不疑法,斯有是處。」 佛陀說,要樂於分別法義,若不喜歡善加分別法義,反而喜歡混為一談,那麼要離諸 疑惑是無有是處的。佛陀說,要善加思惟觀察,樂於分辨分析法義,如此才能離諸疑惑。 佛在經中開示,經常提醒:「諦聽!吾為汝分別解說!善思念之!(善加思惟觀察)」 佛陀都為我們分別解說,不混為一談,結果我們還在不分別不思惟,那就如佛陀說的低舍 比丘一樣,是愚癡人。又有說,佛典有說到不分別,這又是另一個無明混為一談的例子。 看到眾生那麼多無明,我們更要發菩提心,希求成就佛果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的智 慧來幫助眾生一一分辨解惑。發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成就一切種智的智慧利益眾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1160458.A.7F1.html

37 則留言

proton63, 1F
涅槃是斷貪嗔痴,請問大乘如何更加斷貪嗔痴??

ykkdc, 2F
小乘無學道只斷煩惱障,未斷煩惱障的習氣所知障。大

ykkdc, 3F
無學道不僅斷除了煩惱障,更進一步斷除了煩惱障的習

ykkdc, 4F
氣所知障。這部分我之前已在本版po系列文請自行閱讀

ykkdc, 5F
[法語] 倉忠仁波切:「煩惱障」、「所知障」定義

ykkdc, 6F
(如一樓問題亦是不明白煩惱障和所知障定義混為一談)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8/04/2023 23:57:00

proton63, 7F
明明我沒有定義兩個名詞來混為一談。閣下多慮了。

proton63, 8F
你這只是毀謗阿羅漢沒有斷貪嗔痴的障眼法。

proton63, 9F
佛說他證的涅槃與阿羅漢證的無二無別,你違背佛說。
你當然沒有定義,因為你對煩惱障、所知障的定義無知,既然無知無明,就沒有能力定義 比如你連煩惱障的定義都不知道,因為這樣的無明,錯執以為他人說阿羅漢沒有斷貪瞋癡 但是要你去如何分辨佛果無學道所證的滅諦涅槃,和聲聞阿羅漢無學道所證的滅諦涅槃, 這二者的滅諦涅槃,有何差別不混為一談,要從認識煩惱障、所知障的定義開始去認識。 如云,《大般若經》:「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 《金光明經》:「諸佛如來(佛果無學道),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 真正的涅槃是斷障的涅槃,如自性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而無學道的滅諦是真正的涅槃。 (自性涅槃是證得涅槃的基礎,自性涅槃也不能和涅槃混為一談,此處暫先略過不表。) 例如,聲聞無學道的滅諦,即阿羅漢果成就的涅槃,阿羅漢成就的滅諦涅槃,不僅已經斷 除了貪瞋癡等無明遍計我執的煩惱障,就連貪瞋癡等無明俱生我執的煩惱障也都已斷盡。 大乘道而言,尚未抵達大乘無學道前,於大乘修道位的第八地,就已證得與阿羅漢相同的 滅諦,大乘見道位初地斷除了貪瞋癡等無明遍計我執的煩惱障,之後,大乘修道位的二地 至七地漸次斷除粗細分的貪瞋癡等無明俱生我執的煩惱障,獲證八地時斷盡俱生煩惱障。 所以,大乘第八地所證獲的滅諦,與小乘阿羅漢所證獲的滅諦,一樣都已斷盡煩惱障。小 乘來說,此時已證獲無學道的滅諦涅槃。然大乘來說,八地至十地更進一步斷除所知障。 八至十地已沒有貪瞋癡等煩惱障,故稱清淨三地,然尚有煩惱所留存的所知障習氣幻覺, 八至十地分分斷盡所知障,直至十地最後剎那對治最後分所知障的下一剎那才現證佛果。 八地進一步斷除所知障的滅諦乃至十地斷除所知障的滅諦,都還未證佛果涅槃。證獲八地 已"知幻即離",雖有所知障幻覺,但已永離煩惱障顛倒心,九、十地亦如是"知幻即離"; 什麼時候"離幻即覺",佛果才永離所知障幻覺而證根本與後得不假次第的正覺一切種智。 所以,大乘無學道的滅諦涅槃,即佛果無上菩提的"菩",指斷盡煩惱障、所知障的滅諦, 有"菩"才有"提",大乘佛果無學道因為斷盡煩惱所知二障的"菩"而證得一切種智的"提"。 大乘佛果又稱無上菩提,因為沒有再更超越其上的涅槃斷證功德,然聲聞菩提則不如是。 結示: 如《大般若經》云:「永一切煩惱、所知二障,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佛)。」 《金光明經》:「諸佛如來(佛果無學道),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 ===== 你言道:"佛說他證的涅槃與阿羅漢證的無二無別。" 你的問題在於,不僅把煩惱障和所知障混為一談,也把涅槃法性和無學道的涅槃混為一談 佛教內道,不論大小乘宗義,都承許佛陀獲證的涅槃功德,與阿羅漢獲證的涅槃功德不同 以三乘菩提的無學道而言,二乘菩提無學道的涅槃功德,不同於大乘菩提無學道涅槃功德 但是,若以涅槃的法性而言,三乘菩提所證的涅槃法性,是否相同,不同宗義有不同承許 例如: 1.小乘宗義的毗婆沙宗、經部宗而言,三乘菩提成辦各自涅槃果位的無我慧,無二無別。 2.大乘宗義的唯識宗、中觀自續而言,三乘菩提成辦各自涅槃果位的無我慧,非同一味。 3.大乘宗義的中觀應成派而言,三乘菩提成辦各自涅槃果位的無我慧同一味,無二無別。 以上簡略說明,有許多地方必須要區別分辨清楚,才不會籠統、粗糙、含混地混為一談。 本文才剛在說,學習佛法,要多加細膩的分辨分析法義,並非粗糙混為一談,此處亦同。

FHShih, 10F
樓上哪一隻眼睛看到 文章有說:[阿羅漢沒斷貪嗔癡]?

FHShih, 11F
阿羅漢習氣未盡 還有所知障 這是共通大小二乘都

FHShih, 12F
一樣承認的事實 勸你多多聽聞

FHShih, 13F
《摩訶僧祇律》 佛說畢陵伽婆蹉阿羅漢 因習氣令河神

FHShih, 14F
惱怒:[佛語比丘:是畢陵伽婆蹉非憍慢,亦非自大輕

FHShih, 15F
蔑餘人。從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首陀羅語習氣不盡。

FHShih, 16F
佛語畢陵伽婆蹉:汝本從無始生死已來貪欲瞋恚愚癡尚

FHShih, 17F
能永拔,五百世習氣而不能除。]

FHShih, 18F
這段律典佛說得很清楚了

FHShih, 19F
有在聞思正法的人都知道 阿羅漢拔除貪嗔癡 但沒有

FHShih, 20F
斷除所知障習氣 習氣唯有佛斷除

FHShih, 21F
這連小乘論典都自己寫得很清楚

FHShih, 22F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第1卷 :[佛知、說俱盡;聲聞、

FHShih, 23F
辟支佛知說,於法有所不盡。復次,佛解一切法,盡

FHShih, 24F
能作名;二乘不能。復次,佛得無邊法,能無邊說;二

FHShih, 25F
乘不能。 復次,佛習氣盡,二乘習氣不盡。

FHShih, 26F
如牛讌阿羅漢常做牛讌因世世牛中來故。

FHShih, 27F
如一比丘,雖得漏盡而常以鏡自照,以世世從婬女中

FHShih, 28F
來故。如一比丘常跳棚躑閣,以世世獼猴中來故。不得

FHShih, 29F
明世尊。]

FHShih, 30F
另外 你連涅槃和還有習氣都分不清楚

FHShih, 31F
解脫的涅槃 阿羅漢也解脫輪迴了 這點與佛一樣

FHShih, 32F
但ykkdc大講的是 阿羅漢尚未斷除習氣 所以沒有佛

FHShih, 33F
陀斷除三毒習氣而成辦的功德 這是小乘論典也認同

FHShih, 34F
律典也認同的事情

FHShih, 35F
講簡單一點 阿羅斷除貪嗔癡 但沒有斷除貪嗔癡習氣

FHShih, 36F
這是事實

FHShih, 37F
所以很明顯 你確實把煩惱障和所知障完全混淆不清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8/07/2023 07:12:52